《探清水河》之曲词文字
文章来源: 土豆-禾苗2021-03-10 13:23:42

《探清水河》

从“窑调”到众人齐唱的现代歌

B 《探清水河》之曲词文字

(如有差错请指出)

红字均可点击:

A 《探清水河》之视频与音频

上一篇,用各年代《探清水河》演唱的视频音频,了解一下他们的唱法,他们的演绎。这篇想聊聊他们唱了些什么,以及文字稿出处。

(一)唱词之原版

先贴唱词稿,是一个现存最早的印刷稿版本(大概为清末),后面内容也都以这个做对比:

桃叶尖上尖 柳叶青满天//在其位的明公 细听我来言

此事出在京西 蓝甸厂//蓝甸厂火器营 有个长青万字

松老三 两口子卖大烟//一辈子无儿 所生一个女婵娟

女儿年长一十六岁 取了个乳名//荷花万字叫大莲 俊俏好容颜

二老爹娘去逛庙 抛下小奴把家看//眼看黑了天 太阳落西山

奴好比 一朵鲜花无人采//琵琶断弦无人弹 奴好比貂禅思吕布

又好比婆惜想张三 六儿好比花蝴蝶//飞过来飞过去把奴家缠

一更鼓里天 大莲泪连连//谩怨二老好抽鸦片烟 耽误小奴婚姻事

不与奴家配姻缘//二更鼓儿冬 外边嗽一声

要命鬼的六哥哥 来在我家中//恐怕爹娘知道了 二老知道

定打不能容//三更鼓儿发 小六把墙扒

惊动了上房女娇娃 急忙开开门两扇//伸手拉进小冤家

四更鼓儿忙 二人上牙床//大莲的舌头尖甜在六上堂

亲人宝贝搂着你来睡//露水夫妻不久长

五更天快明 二老知其情/无廉耻的丫头败坏我门庭

今天非要你的命 你要想活万也万不能//逼得无话说 荷花万字跳了河

双三道儿闻听 一心要探清水河//手拿纸钱河边绕 叫一声干妹妹等等我

再把小六明 逃走回家中//跑回家去坐卧不安宁

茶不喝来饭不用 心中好似滚油烹//忽笑忽悲痛 好像中了疯

丟魂失魄迷迷又瞪瞪//情人投河因为我 不由两眼泪盈盈

冥衣铺内行 烧活说分明// 一楼二库两对女童 老妈厨子糊一对

余外在糊加细八抬轿一乘// 河边走一程 答报恩爱情

银锭烧纸 前走祭亡灵//用手划开千张纸 双膝跪在地流平

点着千张币 不住冒火星//三跪九叩又把礼来行 口中不住情人叫

好似晚辈祭奠先灵//祭完回家中 不住暗伤情

单思病儿得的也不轻//躺在炕上竟喘气 虽然没死皮也脱一层

(二)唱词之争议

根据我自己的搜索,郭德纲似乎是在2013年先唱了这“北京小曲”,后经徒弟张云雷的演绎,此曲为大众熟知。我现在无法知道当时的听众是如何看待这个《探清水河》的?当时大家对此曲的历史和故事是否知晓?当时大家对郭张版的“歌词”是否有違和感甚至反感?我自己第一次听完只是觉得蛮好听的,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可是,有人不服,有教授要出来斧正指导。2018年08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相声病了,得治》,撰写者是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鲍震培,其中一句:还有人打着振兴传统艺术的幌子,把旧社会妓院里唱的“窑调”《探清水河》搬上舞台。虽然此曲作为非遗的学术研究是可以的,但是照搬原词在舞台上呈现,唤起的是旧时代嫖客文化的心理联想,与新时代文化格格不入。

看了教授的那段,本来没知没觉的我反倒琢磨:什么是窑调?不觉得现在的歌词有问题,那以前的歌词啥模样?原始底稿在哪儿啊?修改过的洁版歌词还是不能唱?……

在上一篇的最后, 我贴了一个30年代郭筱霞的《探清水河》唱片版本,在那个视频下面有一个“郭筱霞《叹青楼》”链接,点进去看,视频下面一段文字甚为有趣:从清末到民国,北京茶楼妓馆、曲艺舞台非常流行演唱妓女题材的小曲,名妓赛金花根据曲牌《剪靛花》,变换了板式,创作了小曲《叹青楼》,以切身体会唱出了妓女的辛酸与不幸,名澡京津,久唱不衰。

然而时代变了,理论体系变了。直到八十年代,我们还曾有过《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靡靡之音”探讨,这些无法定义的单词却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特质。

我不能说那南开教授脑子有毛病,我只能说她是受了“正统教育”的正儿八经的人才,(我们中很多人曾经也是少先队共青团出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正统读书人)。对此,知乎网中有一大串评论留言,郭德纲本人也做了明确回应:这是不讲理,是没文化的表现!

      

(三)唱词之改编

哼唱小曲,应着场景或地方风俗的变化,嘴里出来的歌词往往也会因人而异。根据网上的搜索,《探清水河》的唱词似乎有这些变化:

a,发生在(北)京西的这个故事,被编成小曲后,在东北以二人转形式的流传,普遍程度甚至超过了“北京小曲”的形式;

b,歌词中“三更四更”的演绎,东北二人转的比北京小曲更加露骨或者说更加“黄”,如今听到的各种版本,对“三更”做了很大修正;而“四更”,则都跳过不唱,唯一听到的倒是民国唱片郭筱霞的版本,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雅;(关于二人转,似乎只能作为特殊案例,一位“丁先生”贴了个二人转版本油管上居然有八岁红/相阳夫妻俩的演唱版本);

c,原歌词中六哥哥并未跳水殉情,而是在河边烧了一些纸钱后回家睡觉了,该干嘛还干嘛的那种。倒是如今郭德纲等以后的版本,升华了这个故事,六哥哥“被”跳水殉情,演绎出另一个催人泪下的“梁祝”。

网上曾看到有这样一个解释:旗人没有男的一起跳水殉情的文化!唉,汉人呐,真会忽悠,都忘了自己的杜十娘、柳如是,尽玩“水太凉”、“水太深”的黑招。

(四)唱词之版本

不写了,已是半夜三更看图片上牙床的时间了,那就看看现存最早版本的印刷品照片吧。

知道两个版本,一个据说是清末版本,藏于日本早稲田大学図書館,分类是“古典籍/風陵文庫/中国民間信仰/澤田瑞穂/集部 第6 曲藝唱本類 時調小曲”,也就是本文上面唱词的来源,那张照片就是封面儿,(请注意一下照片两侧的标尺与色标)。

 

 

最后一张左下角标签:風陵文庫 文庫19 F400 Z565

另一个是民国初期版本(好像是1923年),存于日本东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属于其中的“雙紅堂文庫”(为長澤規矩也个人捐献),故影印件上盖有两个章,一个是正方形“東洋文化研究所図書”的章,一个是竖长方形“雙紅堂藏書印”的章。这个版本已经属于“改良唱词”,其中一处改良就是“四更鼓儿忙 上了象牙床”,可乐,够乐。

 

 

大東洋文化研究所 雙紅堂文庫

关于長澤規矩也 雙紅堂文庫及其所藏中国明清時代戯曲小説的目录及影印件,(約550部3000冊),有兴趣者请自己点击查读,同时请带着一个疑问:那些日本人为什么要收集这种民间曲艺册子、并捐献予大学图书馆保存?他们收集的时候脑子里是否有“窑调”这个概念?他们收集的时候是否有“投资/升值”的念头?或是他们预料到华夏大陆早晚会破四旧、毁掉这一切“窑调”旧刊?真希望那位南开教授能够打开“雙紅堂文庫”研究一下,也为中国曲艺界贡献一些高雅的段子。

我先试试贡献一个吧。昨晚和一位同学聊天,我说你应该去东大问他们讨回这本“民间小调”,没想到他说:我早就和xxxx教授讲了,教授一脸惊讶地用中文回我“你们说那是窑调拿回去也没用,还不如要我们的苍井空有用呢”……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