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系的领导人
文章来源: 亚特兰蒂斯2017-11-19 09:45:46

清华出过很多领导人,有张扬善辩的朱镕基,隐忍厚重的胡锦涛,也有锒铛入狱的慕绥新,备受争议的黄菊。

 

本次换届后,又来了几个“新星”:陈希,陈吉宁,胡和平。都是省部级干部,都曾在清华做过校长或者党委书记。他们三与以往的不同,本是打算扎根清华的,如能再进一步,也就是教育部和科学院了。但今上念旧,一定要提拔,才有了火箭般的窜升。

 

他们算“长清华”模式,在学校工作生活起码20年。以前那些是“短清华”,毕业后离校,从底层工矿企业起步。

 

“长清华”的特点是什么呢?

 

一是学术成就。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谁也不服谁,嘴上不说心里可有想法。想混上去,学术上必须突出,尤其当校长的。每个毕业证书都印着校长的名字。没点能耐撑不起这个证书。

 

二是公正心明。林子大了,鸟儿多,争食肯定有。如何平息这些高智商鸟儿间的叽叽喳喳,光靠技巧是不够的。自己身正,还能洞悉别人的小九九。

 

三是短袖善舞。清华的生态相对封闭。要搅动这个系统不需要长袖,袖子长了挥起来太远,控制不住。同样,那些高段位的政治手腕也用不上。如果说社会是泥沙混杂的大湖,清华就是一个齿轮咬合的机器,有序简洁得多,可以有数学化的描述。但让各个齿轮转起来,还是需要挽起袖子,用绊子四处拧拧,该紧的紧,该松的松。

 

有了这三点,在清华混够了,去更大的场合呢?当然有挑战,因为游戏规则不同了。

 

一般的,国家治理讲究人文情怀,理工科那套基本没用。人文情怀本是文科生的标签,可中国文科生历史悠久,两千年的酱缸把情怀沤臭了,连做人都不合格。所以无论是总设计师,还是今上,都优先选择相对“纯良”的理科生。

 

多说几句,若干年前的政治历史教育,几乎与毒草无异。叔本华对此有精彩的描述,他认为人年轻时不应该学那些不确定的哲学政治类,因为没有人生体验,只能背诵别人的观念。以后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修正这些“错误”,幼学如切,切得越深,去之越难。

 

而理工科的东西都是客观的,反正不会错。有了一定阅历后,再涉及人文才能如鱼得水。

 

这是一个理想的以生命为周期的学习过程。所有的理想都只是理想,现实骨感得多。大多数理科生转不到人文那个阶段。或是谋生不易,或是生命纠缠,转变的契机只在很短的时间窗口中,还要有心态匹配。

 

那他们三转了没有?不知道啊。人文不可量化,也不能实化。从表面上看,希拉里浑身上下都是人文,特朗普怎么看怎么俗。老美都不那么人文了。

 

不可测量更高的bar,但可以设定可接受的底线bar。这点上,清华系的领导人大多数是合格的,有操守,有担当。

 

作为“长清华”的领导人,门生故旧少不了,用是不用要看智慧了。让清华人上位,是这个阶段的中国不是选择的选择。政治运作必然结党,党羽太多会被其他势力警惕。船太小出不了海,太大也容易成为靶子。

 

但至少,他们的出现,会简化吏治环境。吏治是中国痼疾,实在没办法,止疼药也管用,虽然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