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上的父母,令人纠结的孝道
文章来源: 爱吃的花栗鼠2017-09-13 13:24:56

中国大陆文革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几乎摧毁了中国维持几千年的文化体系,从摧毁观念形态的传统权威入手,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模糊了法与非法的界限。什么都破了,却保留了“孝道”,“孝”字大过天,只要子女不遵从父母的意愿就是不孝。宋朝人应俊在《琴堂论俗编》卷上《孝父母》的《续编》中提到,”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也,唯父母不慈爱而子孝,乃可称耳” “盖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这几句话在历史的长河里被人认同后,被众多的父母视为至理名言,不遗余力的遵循,并以此鞭策着自己的子女。父母的形象在父母们的口中被塑造得十分高大,充满智慧,不仅是孩子人生的指导者,监督者,更是孩子人生的缔造者。孩子对父母理当感恩和遵从。

一个人成人后会结婚,结婚后多数会选择生孩子,继而当上父母。这个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开朗,阴暗,大方,自私,太多的词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特性。这些人不会因为成为父母就忽地改变自己原有的性格和品性,而且好像没有多少人在做父母之前学习过如何做父母,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原生家庭的模式来履行父母这个职责。至于做得好不好,对不对,没有旁人去关心。一个成功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成功的父母,在世人眼里很失败的人也许比某些成功人士更会做父母, 这个真的不好定论。曾有电视台采访郎朗的父亲,因为他教育出一个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好在郎朗功成名就了,所以他说感激他父亲当年那样极端的教育方式。但这种方式真的就对吗?古有成败论英雄,今以成功论父母,在世人眼里,成功就是对的。你的孩子家庭和睦但平平淡淡,没有人会说你是个成功的父母;你若是培养出几个名校的博士,或是孩子当上什么政府要员,就会有人说你成功了。于是很多父母以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把自己的期望,遗憾,不满,统统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因此成了父母的试金石,或成功或失败,作为孩子都得受着,因为没有选择投生的权利。

不少父母对于子女的观念是:你是我生的,不听我的听谁的;只有听我的,你才能一生顺遂,因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于是要求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事情,包括爱情、工作、婚姻、小孩,如果不听话就是不孝。父母好像是孩子的主宰,古有“棍棒出孝子”一说,揍你都能有据可依,你的命是他给的,你能奈他何。认识一个驼背的阿姨,她的驼背是小时候被她的父亲一扁担擀成这样的,我不知道年幼的她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才会让她的父亲如此愤怒,却知道因着她的驼背她受尽歧视,婚姻家庭不幸福。除了流泪和伤心,她做什么都无法扭转她可悲的命运。我真的怀疑,所谓的“棍棒出孝子”是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另一种表现。

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了矛盾,社会更多的是抨击子女,因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有分歧时,父母无法理解子女的想法,子女无法接受父母的观点,于是争吵不休,恶性循环。父母心不甘:我把你养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在你身上出钱出力,现在我老了要指望你了,你却和我说不到一起去,不把我放在你视线的中心,你不孝。子女心委屈:我已经成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有很多要操心的事,我怎么可能时时定睛在你的身上;而且我们观念不同理念不同,我为什么还要什么都听你的。谁都认为自己有理,谁都觉得对方不对,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原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另外读过的一篇文章里说:生儿育女,不是为了后继有人,不是为了老有所依,是为了陪伴和欣赏。

神坛上的父母们,自己走下来吧,别在子女面前永远都那么高高在上,学会转身,学会放手;做子女的要学会能顺,能逆,顺为膝下承欢,逆以为补漏。双方都自省其身,尊重对方,老的千万别倚老卖老,小的也别仗势(年轻)欺人。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