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东方民主的罢官升官实践
文章来源: yongbing19932023-12-31 11:51:09

文革中东方民主的罢官升官实践

 

 

在说《文革中东方民主的罢官升官实践》之前,先说说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的改革开放,这四十多年来的罢官升官。

走资派邓小平没有当过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一职,没有当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一职,但却有权发号施令,可以左右整个国家整个共产党的大小一切事务。邓小平带着全家游山玩水随口说的话都作为国策来执行。不听邓话的就下台,邓小平独裁决策一夜之间先后让三个总书记升官,一个被罢官的没说任何理由昨天去广场看罢课学生今天就不当总书记了,一个自然死亡,一个任满八年下台。还隔代指定了一个总书记当了八年,一个总书记当十二年后,恐怕还会连任一直当下去。这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假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内的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派的罢官升官实践。还被走资派的吹鼓手们右派和牛鬼蛇神砖家叫兽们吹捧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资本主义社会己经存在几百上千年了,还要重新设计吗?又问的老百姓吗?在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大大地叹了一口气,认真地说,再也不用看老百姓的脸色行事了。被毛泽东“逼”着为人民服务不爽啊。

走资派江泽东被邓小平破格升官后,在邓小平死后让上海帮升官了,让北京官被罢官了。为什么会升官说了吗?罢官的有原因是贪污了。

走资派胡锦涛让多少人升官了,说了为什么吗?当他下台后,他提升的官员几乎都是贪官。这个总书记怎么当的?

到了现任总书记走资派习近平如何罢官升官的,想必大家都清楚得很啊。一上台把之前身边的人都升官了,突出的有福建帮之称。经二届任期之后,全换上新官了,说了为什么要提升他们吗?争求老百姓意见了吗?而罢官,在走资派习近平手里玩贪腐,玩女人,玩消失己成常态。别说在封建皇朝制下又或是资本控制的所谓民选制下,《罢官升官》!《夺权争权》!《买权卖权》!《授权派权》!这是古今中外都有公示天下,何德何能被升官,不管是科举还是选举都有个明示于大众。然,走资派习近平治下,均一夜之间高官消失罢官,一天之内一个会上高官就升官发财走马上任。

而文革中,毛泽东时代的东方民主之下,文革中干部是如何产生的? 自从苏联共产党已经变质、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以来,毛泽东就一直在研究苏联是怎么变的,一直考虑在中国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的问题。毛泽东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分析发现,苏联的干部是不劳动的,他们高高在上,脱离人民。不光如此,苏联干部的子女也是特殊的。在苏联,党员、干部,要由干部子女来当,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不能或很少能当党员、干部。

毛泽东还看到,中国的干部中也有脱离群众、脱离劳动的现象。许多干部从来不劳动,搞特殊化。他们穿得干干净净,吃得好,还看不起工人、农民,对工人、农民搞瞎指挥,甚至打骂群众。经过观察和
思考后,毛泽东得出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干部搞特殊化,脱离劳动,脱离人民,是产生修正主义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中国的干部腐化变质,毛泽东形成了一个干部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路。

在1963年5月9日,毛泽东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
好材料》写的批语。毛泽东在这则批语中写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员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

1964年12月12日,毛泽东在一个报告的批语中写道:“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指同吃、同住、同劳动——笔者注),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须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毛泽东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领导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社教运动绝对不能依靠他们。”

此外,毛泽东在1964年回答法国总统特使马尔罗的提问时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走修正主义道路。”他所说的具体措施中,很关键的,就是干部参加劳动。可见,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愿望——通过干部参加劳动来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但是,在当时,毛泽东还没有找到一个将干部统一组织起来参加劳动的好形式。

林彪寄来的一份报告,引出了毛泽东著名的“五七指示”

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此时,他认为,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而落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央有,省里有,地区一级有,县一级有,公社一级有,甚至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一级也有。而且,从面上看,工厂、机关、学校、部队里面,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随着毛泽东这一认识的形成,他对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更加感到迫切了。可是,他看到,过去中央光是号召干部参加劳动,但各地执行的情况很不一样,可以说,大部分没有认真执行。许多地方流于形式,走过场。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让干部参加劳动的最好形式呢?

正当毛泽东认真考虑这一问题时,林彪给毛泽东寄来了一份报告。林彪寄给毛泽东的是1966年5月2日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这份报告说,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军队搞生产确实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恢复了我军的老传统。(二)可以为国家开垦一批农田。(三)可以为国家提供一批粮食。(四)全生产的部队仍可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五)边疆部队搞生产,可以同发展边疆经济、建设国防结合起来,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总的想法是:假如军队在战备时期多搞点生产,在三五年内为国家提供四五十亿斤粮食,这就等于准备好了大约七八百万人一年的军粮。这是战备的物资条件之一。

毛泽东看了这个报告后,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五条做法和总的想法。但毛泽东考虑问题的思路,却不限于军队生产的范围。他考虑得更深更远。他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正好与他1958年所设想的办人民公社的初期思路相合。基于这一考虑,毛泽东于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林彪同志:

你在5月6日寄来的总后勤部的报告,收到了,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将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请他们召集军、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以其意见上告军委,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军作出适当指示。请你酌定。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

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

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中共中央在1966年5月15日批转“五七指示”时指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划时代的新发展。”从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时已经把办军队式的“大学校”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认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要这样做。此时,他的思路已经向把干部集中起来办“大学校”转变了。在这个“大学校”里,不光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把生产劳动与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级联系起来。

“文化大革命”中的最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建立革命委员会。当时,国务院的部级机构有90个。毛泽东决定,在这些机构中也要成立革命委员会。在成立革命委员会时,要实行精简的方针。196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灵宝县革委会实行领导班子革命化
——精兵简政,密切联系群众》时,加了一个按语,按语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建立革命委员会,要做好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走“精兵简政”的道路。实际上,那时地方都已经建立了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此时所说的“精兵简政”,主要是针对中央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来说的。机构精简了、干部编制压缩了,多余的干部怎么办?

毛泽东于1969年1月指示,干部要下放劳动。在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了机构精简的原则。在精简原则和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下,中央开始全面考虑各部委建立革命委员会的问题。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设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确定: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由原来的90个精简为27个,各部委的干部编制总数压掉82%,27个部委干部只留下原来干部编制总数的18%。实际上,原干部留用少于18%。各部委均建立革命委员会。在建立革命委员会的过程中,一些部委被保留。一些部委进行了合并,成立一个新的部级机构。有些部委被撤销。

中央国家机关干部的精简,直接带动了各省、市、自治区机关及其下属的地、县一级干部的精简。接着,各企业、学校、群众团体的干部也大量精简。精简之后,多出来的干部如何安置精简出来的干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正当中央高层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在内,都为安置上述干部发愁时,远在边陲的黑龙江省,突然冒出了一个柳河“五七”干校。干校耕种土地3000余亩,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自力更生办起了小型工厂、企业。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各级领导班子实行了老、中、青三结合,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正在迅速成长。各级政府都成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各级革命委员会努力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广泛地密切地联系,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各级领导班子实行老、中、青三结合,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具有深远意义的新生事物。它是落实毛主席关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指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是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老、中、青结合在一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战斗,大大地促进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革命化,极大地增强了战斗力。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走与工农相结的道路,蔚然成风。工人、贫下中农家庭出身的人上大学层出不穷。工农理论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政治夜校陆续成立,教育革命欣欣向荣。作为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毛泽东是在极为艰难困苦条件下缔造的共产党和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高度警惕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并努力探索长期不改变颜色的途径,是理所当然的。毛泽东也是十分可贵和富有远见的。为毛泽东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及脱离群众现象,所做的坚持不懈的斗争,一直赢得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