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大校长念錯字想起的.......!
文章来源: yongbing19932018-05-20 06:03:43

由北大校长念錯字想起的.......!


轰动一时的北大校长念錯"鸿鹄"二字的丑闻给了人们很多的思考,   事实上念錯字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北大校长林建华在道歉信中说是"受文革影响的"?   道歉信中还说,  一九七七年恢复旧式高考制度的首年他去参加高考了,   后被北大录取,  说明数理化考得很好,  这里这么就不讲受文革影响了呢?!  偏偏念錯"鸿鹄"二字是受影响的,  事后当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前后四十多年这"鸿鹄"二字的发音没有学好要让文革为他背黑锅?  短短一篇道歉信前后矛盾满纸谎言!

 道歉信中还说, "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假如让社会倒退二十年回到一九四九年前,  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文革,  北大校长林建华还能考上北大吗? 如果他的父母是这个小农场的场主可以还有可能,   如果不是呢?    根据一九六O年统计局的累计数字,全国在这种旧式高考制度下招收的大学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其出身是属于封建官僚、资本家、地主家庭的子女,竟占到近80%。这就是说, 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即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其他低下阶层家庭的子弟,则很少有人能登堂入室而为大学生者。主要原因是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的子女几乎都没有读过小学初中和高中,  因而都没法参加高考去上大学。

那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尤其是文革后,  新中国全国性地开展成人的扫盲运动,   中央号召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小学中校免费招收所有适龄儿童上学读书,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那时代农村人民公社城市各区县都全民支持开办学校,  所有儿童都能上学读书。因新中国在长时间战争后刚刚建立一穷二白,  一切都是贪穷落后的,  但没有贪富差距,  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读书。 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和保障,  一个"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的奴隶的儿子能上学读书?  还能考上北大?  七七届考上大学的工人农民的子女们不都是如此相同的经历吗?  工人农民的子女们还有理由抹黑攻击新中国和文革吗?  假如是出身在旧时代富人家庭的子女例外。

其实当年恢复旧式高考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照顾让出身在旧时代富人家庭的子女应该去上大学,  这与全面平反右派为同一目的,  走资派们想建立并拉起一帮坚决拥护和支持所谓的"改革开放”实则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铁扞队伍。恢复旧式高考,还有人忽悠说:“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   又或是如北大校长式的读白字校长。所以,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即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应该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的制度,   而这几代人就是工人农民们的子女,   还不止几代人又或是更长久了。

另外,新中国当时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这样的旧式招生下近十年培养的约1百多万的大学生,却很少有人能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第一线上去。即便是有去的, 也都很快的因各种理由而返回了城市。而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全国县以下的初高中毕业生,每年却都有数百万的“回乡知识青年(农村户口)”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量。但他们都没有机会去上大学。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毛泽东对这一时期的国家高等教育十分的不满,而这也是他发动文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1966年作为文化大革命开端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要废除高考制度。

这种旧式的高考制度,看似公平,参加高考得高分者上大学。但在那时,人们有没有想一想,    考生的各种情况不同,  即有在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区别这一大的客观条件还存在有根本差别的背景下,或者说是在教育资源还非常不平 衡的情况下,这中学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是及其有限度的。且别说是当时,就以如今来论:差别更大,   富人的子女一对一补课教育不担心生活来源,  城市的孩子可参加补习班,    而农村的考生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生活困难都不能以城市比,  更不可与富人家孩子比,   如若想靠分数考进北京、上海的大学,即便是有政策的倾斜(如录取名额的分配等),他们也仍然是难以企望的。而这也就不难解释新中国之初的那十年为什么是鲜有基层或工农兵子弟进入大学的另一个原因了。而且大学生学成之后都不願去基层及经济建设第一线等艰苦的地方,  不符合国家培养学生所期望的目的,  必须实现教育民主化,   非改变旧式高考制度不可。

文革取消高考后,根据毛主席: “大学还是要办……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国家开始以推荐的方式,直接从社会底层即从社会生产劳动的第一线推荐优秀青年入学,这 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整个文革期间共培养了80多万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学员后来也都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据09年的一 份调查统计,当时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都是“工农兵大学生”。而如今中共领导最高层的7名常委中,就有三名曾 是“工农兵大学生,这其中就包括总书记习近平(另两位是王岐山、张德江)。

文革期间全国的“老三届”毕业生大约是1亿,据此有人 说:废除高考是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以这1亿人都能进入大学为假想的一种忽悠说法。而事实上,当时全国大学的实际录取能力每年不超过20万,因此,即便是不废除高考,那十年的总计录取也不过就是2百多万人。而且,这1亿的毕业生中,属于县以下的农村毕业生约占8成,即是有8千多万,那么再联系到前面说的文 革前高考录取学员的构成情况还可以推知,这基层的8千万中,有可能进入大学的不会超过2万,即只可能是占这2百万录取生的10%。

2百万——2万——“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改革”精英”们太能煽乎了!

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入学考生总计是60多万,虽然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但仍然可以确定,这60多万的入学新生中,有90%都是应该是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基础知识学 的比较扎实,即是属于大中城市的“老三届”、“新三届”以及各类中专毕业生。而占同类毕业生总数的8成,即是属于县以下级别的农村入考生,也仍然会是极少极少之人数。

关于恢复高考,还有人忽悠说:“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   又或是如北大校长式的读白字校长。所以,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即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应该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的制度,   而这几代人就是工人农民们的子女。

推荐入学,即当时招的“工农兵大学生”一直被抹黑为是靠关系,靠走后门入的。以至使许多人都回避或忌讳谈自己“工农兵大学生”的经历。其实就像高考也有 高考的问题一样,这种推荐入学由于开展的时间短,制度还不够完善,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简单丑化昨天来赞美今天,这则是今天的右 稚"精英"们常用抹黑手法。且依实而论,当时希望入学的肯定是多多,而被推荐的必定是少少,是故因没被推荐而嫉妒、怀疑以至丑化、抹黑的肯定也是多多。而若单从这 个角度看,这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竟可以让人不被录取也没有了脾气,则的确是优于推荐制度。

总之,废除高考是毛泽东从人民当家作主,即是从培养无产阶级革 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来思考并谋划的。而具体地说,毛主席这样做,就是要在教育领域里实行民主化,即是从根本制度上废除旧的封建权贵式或西方资本式的教育路线。 当然,被毛主席废除的这一路线,后来是翻案了。而目前一些高校提倡的即效仿西方的所谓“精英教育”,更可谓是这一翻案动作的极致写照。

中国自一九七七年恢复旧式高考制度己经四十年了,  经过四十年的实践检验那个旧式高考制度的真面目己经完全地显现了出来,  以私有制度的角度来看沿用了几千年的就是这个样子,  但从新中国曾经有过的二十八年公有制的角度看,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化大学教育应该没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