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十年前那些不眠之夜
文章来源: 加成2017-12-07 16:43:31

十年前的春节我去中国探亲,冬天日短夜长,一家人早早就上床睡觉了。然而我怎么也睡不着,近午夜时,我悄悄起床打开电脑。上海没有暖气,室内既冷又湿,夜里尤甚。我彻夜守在电脑前,为了不影响家人,我轻手轻脚不敢出声,连电灯都不能开。

如此一连几天在寒夜里独自枯守,所为何事?盖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要在那几天发布研究基金的批准消息。我递交的研究经费申请,能不能得到批准,就要揭晓。NIH公布消息在下午,中国与美国有13小时时差,相当于上海的午夜到凌晨。太太让我安心睡觉,说如果有消息又跑不掉的,到白天再看就是。可我心里记挂这头等大事,哪里睡得着?与其躺在床上睡不着,还不如守在电脑前,以便在第一时间知道是凶还是吉。

在一般人看来,科学研究是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职业。殊不知对于许多科学家而言,从事科研并非金饭碗,倒像是捧着个泥饭碗:说朝不保夕有些夸张,但今年不知道明年的事,确是千真万确。这是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多数科学家,都必须依靠国家下拨的研究基金。

美国的国家科学研究经费由国会批准,再层层下拨。以NIH为例,经费要分给所属的二、三十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再确定二、三十个研究项目;这样分到每个研究项目的钱,已经不多了。这些研究项目向全国开放,相当于工程项目招标。全美的研究人员只要达到一定资质,都可以申请,相当于投标。各研究所收到大量的每份厚达几十页的申请书后,组织专家审核,按照得分高低,决定录取者。由于僧多粥少,录取率约为20%,即五份申请,只有一份能获批准。十多年前科研经费减少,加上通货膨胀,录取率降到只有12%左右,也就是说八份申请,才有一份能获批准。这样脱颖而出的研究项目,真的是优中选优,从激烈竞争中PK出来的。

可能有人会问,国家既然下拨了研究经费,大家平均分分不好吗?为什么非要PK得这么激烈?回答是,正由于自由竞争和激烈PK,才能避免吃大锅饭,不至于经费打水飘。因此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是个高强度工作。科学家终年忙于查文献、做实验、算数据、写论文,还要提交新的研究经费申请,一刻都不敢松懈。美国正是靠着科学家之间的激烈竞争,才能保证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才能占据科学研究世界第一的地位。

那么,如果现有的研究基金用尽,新的基金申请又没获批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一言以蔽之,将难以为继。具体来说,没钱做实验、没钱付给实验对象、没钱给技术员发工资,没钱租用办公室和实验室,没钱付论文发表费,没钱买办公用品,没钱付旅差费。更有甚者,连科学家自己的工资也没钱开支。等待着这间实验室的,唯有关门一途。这正应了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看着光鲜亮丽和高大上,个中苦衷却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这捧泥饭碗的滋味,是在政府部门或者公司里,拿着固定工资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正因为能否获得新的研究基金,决定着自己能否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我才在十年前的冬天,不得不接连几个寒夜在电脑前苦候。终于,随着轻轻的“噹”一声,电子邮箱里出现一封来自NIH的邮件。我迫不及待地开启这封望眼欲穿的电邮,正是通知我的研究基金申请被最终批准!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确定无误,如释重负,迫不及待地把太太和家人从睡梦中推醒,让他们也分享这最好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