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 --- 纠结的“好市多”
文章来源: 宁要中文2016-06-11 18:32:35

“好市多”乃美国最大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Costco)的中文名字。而且,大陆和宝岛皆用此名,简体繁体(正体)又都长得一样,没有“各表”的漏洞。不是笔者没事要替Costco咸吃萝卜淡操心,是因为Costco老跟咱“纠结”,说出来不怕您笑话。

这“纠结”始于好多年前的洛杉矶。当时的会员制的“大卖场”不多,只知道有Sam’s Club(隶属Walmart)和 Price Club(权且直译为“平价俱乐部”)。觉得那儿东西好,价钱平,但会员资格有限制,只好拿公司老板的副卡,去了Price Club。先是每年将“会费”还给老板,后来老板一高兴(也许嫌麻烦),说是不要我们的钱,他包了(有钱人可以任性)。

公司的进出口生意一度很火,主要是节日商品,礼品,应季装饰,圣诞娃娃之类。几个白人销售(Sales)挺给力,终于在周边数家“大卖场”Price Club谋得季节性摊位(几大格货架和展示区)。这下好了。从万圣节(Halloween)前开始,感恩节(Thanksgiving),圣诞节(Christmas),一直到元旦(New Year),是公司的“战时状态”。“四大战役”一个接一个,不同的节日,针对不同的需要,上不同的货。就像不同战役,天时地利不同,对手不同,战术打法就会不同。但是,摊位有限,人手有限,季节窗口不等人。而这“四大战役”的成败,又直接与公司的命运,员工的饭碗挂钩,无人敢有半点马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老板统管全局,各部门下单定货,海运通关,物流仓贮,调货出货,讨帐付帐,货架摆放,展台布置,退货处理,。。。忙得不亦乐乎,天天在打仗。“大卖场”的生意好做也不好做,要过的关很多。从笔者的感受讲,至少有以下若干。

先过“价格关”(Pricing)。“大卖场”仗着定货量大,压你价钱基本没商量。老板嘴上说着“薄利多销”,心里在淌血。

二过“质量关”(Quality)。货品从规格,样式,颜色,包装,标签,。。。事无巨细毫不含糊。老中则觉得老美吹毛求疵,“事儿妈”之极。

三过“准时关”(Timing)。“大卖场”本身就是仓库,没有多余的地方“倒腾”货物。说好那天卖你的货,头天晚上到第二天开门,你就得把要卖的东西运到,放好货架,摆好展台,过时不候。

再过“服务关”(Service)。“大卖场”开放式售货,应季商品招人爱,买得人多。但看的人,挑的人更多。大包装的还行,小包装的往往被翻得拆得一片狼藉。“大卖场”没人帮助补货整理,全靠你。

最后过“退货关”(Return)。季节一过,前脚把剩下的货物拉回来,后脚退货就到。有“大卖场”退来的,也有顾客直接退的。客服部(RMA)收发货,接电话,一直忙到下一季。有时他们人手不够,笔者常去帮忙。真正见识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话题不同,此处不表。

这种“过五关斩六将”式的营生,把小公司老板员工整得身心俱疲。到笔者离开,前后撑了三四年,就不做了。离开公司,办了自己的会员卡,“会费”自然要自付。谁知从此上了“贼船”,“船票”稀里糊涂一交二十年。“纠结”到了这份上,可以吧?

  

Price Club 与Costco合并后,延用了几年原名。笔者搬来硅谷,放眼已是清一色的“好市多”(Costco)了。“好市多”会来事儿,收您钱财,替您谋事儿。每月寄来《“好市多”联络杂誌》(The Costco Connection Magazine),介绍各类跟“好市多”沾边的人和事,当然主要还是“好市多”的货。每次杂誌在笔者手中停留不会超过24秒,(沿用了NBA球队进攻持球的上限)就会进到它该去的废品回收箱。只有一次超时“犯规”。因为看到封面人物竟是神似习大大的王老板!笔者也在王老板南加州的公司打过工,时间不长。当时他们还没搭上Costco。谁想到多少年后,却由“好市多”出面,帮我们相见。好不容易中了回“和封面人物沾边”的“大奖”,可这杂誌不是PEOPLE,不是TIME,也不是SPORTS ILLUSTRATED,偏偏是这“好市多”。您说“纠结”不“纠结”?

  

没查过湾区有多少“好市多”,打开地图密密麻麻一片挺吓人。好像专挑人口密集的市郊住宅区设点,笔者住过不同城市,都没逃出“好市多”七八迈(mile)的“射程”之外。虽家中人口不多,但孩子小,吃用多,还能对付“好市多”的大包装。像是牛奶,鸡蛋,水果,Häagen-Dazs冰激淋,各种日用品,每周一次“好市多”,真差不多。价钱不贵,包装又大,单位价格就很低了。会员购物的累积退费又可以抵消“会费”,加上会员信用卡的额外现金返还也挺诱人,家里日常购物,“好市多”自然成了首选。

  

看看“好市多”的购物长龙,看看她的(股票)身段曲线,难怪“好市多”及其CEO一直能在“员工满意度”的排名上,占居高位。附上某著名网站对全美公司CEO的调查排行榜,领先的是几只硅谷当红“炸子鸡”。“好市多”CEO好像是零售业的头名。平心而论,能在凄风苦雨的零售业搏得这个座次,实属不易。

            

话说回来。咱们保证了每周一次“好市多”,可人家未必就善罢甘休,终于找上门来。一日,大院“居委会”(HOA)发开会通知,说是“好市多”计划在院外开店,市政府拟予批准前,要来院里办“公听会”。会上,市府官员,“好市多”代表们西装革履,满面春风地回答居民们的问题。问题五花八门,担心交通拥挤,担心周围环境,担心游民滋扰,担心房价受影响,担心 。。。代表们有备而来,事无巨细,一一回答。作为纳税大户,“好市多”对市府财政当然好处多多。市府官员办“公听会”,为“好市多”保驾护航的意味,十分明显。后来在市政府又办了一场“公听会”,批图纸,发执照,这事就算板上钉钉了。

之后,院外工地日夜赶工,车水马龙,尘土飞扬了不到一年,“好市多”又多了一个据点。赶在那年感恩节(Thanksgiving)开张。“好市多”经理来院里派发开张前一晚的“特别入场券”,让居民们过一把给新娘子“掀盖头”的瘾。先睹为快,买东西一分钱却也少不得。这点“特权”,“优惠”,可以理解成对居民们的感恩吧,因为院里没摊上反对“大盒子商店”(Big-box stores)的坚定分子。

起先店里人不多,碰见那经理还聊过几次。知道他们是专门负责新店的团队(“打江山”的),三个月后,会移交给正常运营的团队(“坐江山”的)。他们则去别处继续“开疆拓土”。老美的经营管理,就是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