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新解读25
文章来源: 豆腐干2016-06-15 06:23:30

3.扼住外汇供应的咽喉

再来说说中国那个时期(1900-1930)的外汇供应。中国由于外贸的巨额逆差,其货币有很强的贬值动能。偏偏中国没有自己的货币,他使用银块作为货币,即使是墨元这样精准的银元在中国也当作银块使用[1]。所以中国的外汇牌价实际上就是以先令标识的银块价格。而国际上银块是有公认的国际牌价的。结果银块在国内国际上经常会出现差价,国内以外汇标识的银价往往低于国际价格。这就给白银外流提供了充足的动机。但是中国大规模的白银外流直到1930年才发生。那时已经是南京政府当家了。汇丰当家的时候这种事情没有发生。汇丰的戏法又是怎么变的呢?来看看这张图表:[2]

年份

国际银价1盎司=美元

国内银价1关两=美元

1关两国际价

差额

1895

0.663

0.8

0.81

0.01

1896

0.682

0.81

0.83

0.02

1897

0.608

0.72

0.74

0.02

1898

0.591

0.7

0.72

0.02

1899

0.605

0.73

0.74

0.01

1900

0.621

0.75

0.76

0.01

1901

0.597

0.72

0.73

0.01

1902

0.528

0.63

0.64

0.01

1903

0.512

0.61

0.62

0.01

1904

0.578

0.66

0.7

0.04

1905

0.61

0.73

0.74

0.01

1906

0.674

0.8

0.82

0.02

1907

0.66

0.79

0.8

0.01

1908

0.535

0.65

0.65

0.00

1909

0.522

0.63

0.64

0.01

1910

0.542

0.66

0.66

0.00

1911

0.54

0.65

0.66

0.01

1912

0.62

0.74

0.76

0.02

1913

0.612

0.73

0.75

0.02

 

从这张表里可以看出从1895到1913,一关两白银的国内年平均美元价格总是比国际价格低。但是总是只低一到二美分。[3]这是张神奇的表格,它既表示了中国白银的贬值压力,又说明了这种压力最终没有变成白银外流的动力的原因,只差个一,二美分,不值得嘛!这样的整齐划一的差价,你一看就明白有人在做外汇套利。谁呢?那还有谁,除了汇丰和它那帮子难兄难弟还会有谁!汇丰是通过不停顿地在中国外汇市场上套利来干预牌价,[4]阻止中国银价下跌从而几乎无限制地供应外汇,阻止中国白银外流的。只有庄家才敢于和大势做对,也只有庄家才命中注定只能和大势做对。具体操作可能是这样的:

当国际银价高于国内银价达到一定的利差时,汇丰就会在上海卖空英镑,买多白银,同时在伦敦买多英镑,卖空白银,二厢冲抵,差价落袋。这样的英镑仓位就平掉了。但是白银仓位平不掉,实物白银在上海,不可能运到伦敦去交割。伦敦的白银空仓就一直在那里转仓,转仓虽然花费些,但是白银呈下跌趋势,这个空仓还是拿得住的。但是这个空仓总还是要平掉的嘛。必须要有一笔汇向中国的第三方外汇,不管它出现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汇丰一定要将它拿住,汇往伦敦,买入白银,平掉空仓。(这里面还有一笔差价)汇丰在中国从白银多仓中向收款人支付白银。

这样的操作最最安全,不管风吹浪打,几乎不存在风险,唯一的问题是这笔第三方汇款哪里去找? 那么你看汇丰在中国之外的分行的分布就能看出名堂来。汇丰的分行是不能够随便开设的,它必须经过英国财政部的批准。因为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对汇丰的期盼就是做好中国的业务,不要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分散精力。可是你看看汇丰在全世界的分行开的不老少。那你向财政部申请的时候,你必须给出开设这个分行的理由并指望得到财政部的赞同。这样的理由只有一个:有利于汇丰在中国的经营。汇丰在全世界开了这么多分行,这些分行从来不介入当地的经济金融活动。[5]它们的业务非常单一,就是抓住当地对华汇款。随便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出现对华汇款,汇丰的分行就会随之而设。比如缅甸,以前是没有什么华人的,后来曼得勒才慢慢有了2万多华人,这能有多少侨汇?汇丰照设分行不误。其他如旧金山,纽约,汉堡,马赛的情况都是这样。汇丰完全不和中国业务有关的分行只有二个:一个在科伦坡,是财政部要求它去处理丽如拆下的拦污的;一个在海参葳,1918年英国远东干涉军进去了,财政部要求汇丰跟进,为军队发工资。军队撤退后分行就撤除了。你了解了汇丰开设国外分行的原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汇丰的国外分行大多数都不赚钱,就一个门面,几个柜员,专做对华汇款,办事处的样子,怎么赚钱?非但不赚钱,而且耗费成本。但是汇丰必须忍受这个耗费,不然何以垄断全世界的对华汇款。

那么汇丰这么吃辛吃苦,在全世界收罗日常对华汇款,其金额到底能不能冲抵中国日常对外汇款?这是个谜。谜底静静地躺在汇丰的旧档案里。谜底揭开之前,中国近代国际收支研究就只能是猜测。既然大家都在猜,我也不妨凑个热闹。

支出项目:(1900-1930,30年年均)

贸易逆差……………………………………………… 10800   万海关两

外债赔款……………………………………………… 1260   万海关两

服务支出……………………………………………… 1000   万海关两

—————————————————————————————

                             共            13060  万海关两

近代中国最大的国际支出项目是贸易逆差。这个逆差,从1896年开始出现,到庚子之乱以后忽然增强。1891-1900年的年平均是顺差122万关两,1901年到1914年,贸易逆差骤然增加到年均1.02亿关两。所以庚乱之前的中国国际收支情况是良好的,只是到了庚乱之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运动的深入,中国的国际收支才大大恶化了。1915,1916年有过短暂的二年顺差,之后直到1930年中国的贸易逆差一直保持在年均1.08亿关两左右。另外一大项就是外债赔款,1895年起算,截至1930年,中国外债实收13.22亿两,还本付息11.76亿两,进项盈余1.45亿两,年均国际收入402万两。赔款部分,马关条约的那2.4亿两,因为赔款转成外债的缘故,已经统计进外债里面了。庚款从1902-1930年为止总支付4.82亿关平两。年均国际支出1662万关平两。[6]收支相抵,外债赔款部分年均支出1260万两。第三项是贸易过程中的运输保险费和一些非贸易的对外支出总共一年1000万关两吧。[7]三项相加,1900-1930年的中国国际支出就是年均1.3亿关两白银。当然这是30年的年均。仔细算起来,清末外债赔款出多进少,那时的国际支出起码在1.5亿关两左右。

收入项目:(1900-1930,30年年均)

私人汇入…………………………………………………4000   万海关两

外人在华开支……………………………………………7500  万海关两

外资利润汇出冲抵外资汇入……………………………-(5050)万海关两

                             共            6450    万海关两

支出13060万海关两-收入6450万海关两=6610万海关两。

再来看国际收入。那时的国际收入大的就是这么几个项目:一,私人汇入,其中较大的一笔就是侨汇,我们论证过了,4千万关两一年,不可能再多了,而且10,20年代未必有4千万两一年。除去侨汇,私人有大量汇入中国的就是中国人海外投资收益。其实我觉得那些越来越走高的侨汇数据参合进了大量的国人海外投资收益。这个收益,连同它的汇入都是无法计算的。假如你硬要考虑这一块收入,那你得先考虑投资支出来与其冲抵。总得先有投资才会有收益呀!中国人哪里来的外汇去投资?还不是靠出口产品,将外汇滞留海外。那你假设的出口创汇能全部汇入国内就不能成立,贸易逆差的实际发生额要比纸面上大得多。以金额论,投资和收益,孰大孰小?认真挖下去,中国国际收支靠私人汇入来平衡的观点如何站得住脚?!所以为简约起见,就假设出口能全部收汇,国人的海外投资收益忽略不计。二,外国人在华开支,包括使馆费,驻军费,教会慈善,外人来华旅游学习等等,大概年均7-8千万关两左右,20年代后期,中国民族主义的调门越来越高,列强对华军事调遣也越来越多,军费开支巨大。28年以后的外国人在华开支动辄1.5亿关两。但是30年平均下来的数字不宜估计得太高。三,外资,这里不妨将外资和外企利润汇出一并计算,得出净值即可。关于这方面的数据,都是糊涂账,没人能说得清楚。我只取陈争平先生的研究成果,一列如下:

百万关两

年均外资汇入

合计

年均外企利润汇出

合计

1903-1913

28.2

310.2

49.5

544.5

1914-1919

15

90

85.5

513

1920-1930

48.2

530.2

117

1287

总计

 

930.4

 

2344.5

28年年均

 

33.2

 

83.7

 

从表中可以看出外资抵入后,年均利润汇出仍然出超5050万关两左右。三项相加不过6450余万,抵入30年平均支出,得6500万关两左右的年均国际出超。以30年平均汇价6.5两1镑计,每年近千万镑的出超,30年下来就是3亿镑。当然这只是估计数据,事实如何,唯有等汇丰开放它的档案了。目前只能按照估计来思考下一步的问题。

 

[1]银元银块的区别,以后讲费两改元的时候可能会讲到。

[2]这张表中,一盎司纯银=0.82037关两。

[3]1904年庚子赔款刚开始,上海外汇骤然紧张,国内外银价才差到4美分。

[4]这个牌价是汇丰自己参照国际牌价定的,每天挂牌。当时中国金融外汇市场唯汇丰马首是瞻。汇丰自己挂牌,自己套利,反应要比别人快一点。他的利润就来自于这“一点”。

[5]有些例外,比如新加坡分行。

[6]即使是庚子退款,中国政府也要先用外汇付清,然后各国再拨出,用来支付中国对外购买教育,机器设备的款项。所以还是支出项目。

[7]中国当时没有自己的远洋船队,海运基本依靠日本,英国,以1900-1930年平均5.7亿关两白银的出口额,按2.5% 计算运费也要1500万关两。所以中国出口货物的运输费用绝对不可能是1000万关两这个数字。但是中国出口货物的目的地大部分是日本和香港,后程不和我们相干,支付上可以使用白银。而用白银支付的劳务实际上算是国内支出,进不了国际收支平衡表。所以表上的这个1000万关两的数字应该是中国以外汇支付的远洋航运暨保险部分,而且它也不太变动,贸易出口额不断上升,它一直在1000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