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热爱科学?
文章来源: 田野maomao2017-07-01 21:17:33

每年的夏天,都有Summer Intern来实验室。今年也是一样,只不过这个女孩子,我特别的喜欢,是朋友的女儿,善思,会问,美好。一天,闲时,她问,为什么选择科学研究的做职业?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 还会是科学研究吗?

我仔细地想了想,肯定地告诉她,“是的,还会选的!只是第一个问题一言难尽,我需要考虑。”

我为什么选择科研做职业?

小学的作文作业要写《我的理想》,我和老爸说,我希望每一段时间就换一个职业,并且可以周游世界。老爸正色:“丫头,做任何事要专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朝三暮四!”我于是退而又思,想象着自己化身为夹着图纸,着米色风衣,在风中的工地,长发和风衣的大摆被扬起的样子,颇为得意和满足,但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惧怕风吹日晒;又想穿白大衣的女医生,是再也熟悉不过的妈妈的形象,有点高冷,不想;漂亮的女老师,可一直不觉得自己漂亮,等等,都被一一否决。那时恰逢“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说法盛行,加上小时侯喜欢小鸡,小鸭,蝴蝶,蜻蜓,小蝌蚪这样的小动物,于是在上交的作业中就写了要当生物学家。所以学生物,有被忽悠的成分,更多是喜欢。

高中分文理科,老爸婉转地表达了不赞同考文的意思,老妈直接反对学医,我也就顺水推舟地学了理科。想学物理造火箭,物理老师是班主任,北师大物理系毕业,说:“女孩子造什么火箭,学生物比较合适!”报志愿时,一眼看到微生物专业,便再也没了二心。那几个字仿佛有魔力,我被蛊惑得上了一条没有回头的船。所以相信,学微生物,对于我,是一种宿命。

之后便是一路读来,从生命的本体读到构成它们的细胞,再到更小的分子,也是乐趣无穷。生命原来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构成!一切在生命里都是浑然天成,精妙无双。各个系统精准配合,相互依赖,尤其是在分子水平的调控,像是一个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着,被控制着,从基因的水平,从蛋白的水平。一些非常常用的,需要立马提供的物质,它们是预先被合成好的,只是加上了某些基团,因而没有活性。当身体需要这些物质时,那些抑制活性的基团就被除去,这些物质就立马发挥机制了;而另一些物质的生成则是需要从无到有的调控的,譬如分解乳糖所需要的蛋白,在体内没有乳糖时是不表达的,只有有任务时,它才开始表达能够分解乳糖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当任务完成后,这个操纵子的表达就被关闭了,因为生命的最高原则是最大限度的节省能源以利于物种的繁衍。当我们本着这个原则去理解生命时,很多大自然的奇妙便迎刃而解了。学习生命,让我懂得了敬畏!

如果说是学习生命教我懂得了敬畏,那么研究生命又让我们的人格更加纯粹,干净,和完美。“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中的两句,我认为最能描绘科学研究者的心境。经过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经过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终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的超然和淡泊,被这两句诗像一缕清风一样完美地展现出来。在生命的美好和精美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和粗浅,真的是没有底气和资本去张狂。如果生命是一条大河的话,我们应该是河边的孩童,试图摸索着走进水的中央。尽管还在岸边,尽管还是渺小,然而,这时的我们是专注的,心无旁骛的。因着这一份专注的安然和安静,灵魂却自由自在地飞起来了,在空灵之中,海阔天空!这是一种极其幸福的状态,难以言表。

我想这大约就是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也是让无数莘莘学子依旧在这条崎岖的小路上跋涉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