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救我一命
文章来源: 荔枝1002017-08-01 07:12:10
我常想,我们为什么读书?为什么鼓励孩子多读书?文学有“用”吗?如果你问别人:有哪个文艺作品改变了你的人生观,甚至改变了你的一生,回答大都是某一本书、某一部文学作品,而很少会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
我年轻时曾啃过莎士比亚;在美国读书时,为了练胆子、练口辞,还参加过学生会组织的莎剧演出;女儿们从七年级开始学习莎剧,我也跟她们一起读 …… 度假前下载了《莎士比亚救我一命》,完全是因为书名里有这个大文豪的名字。这是一部令人深思而又引人入胜的回忆录。作者贝茨(Laura Bates)是一名大学教授、莎士比亚博士,这本书记录的是她在印第安那州监狱教授莎士比亚十多年的经历。

 
美国的监狱向犯人提供教育机会由来已久,但贝茨的学生和一般的犯人不同:他们是maximum security prisoner, 即重罪犯人,是监狱中(自然也是社会上)危害最大的罪犯。(“重罪犯人”这个译法不够准确 - 犯人关在MS里的原因,大多不是因为他们原来的罪行有多严重,而是因为他们入狱后的暴力行为。)而这部书描写的莱里·牛顿,又是这群犯人里的超级危险人物,正在接受最严厉的惩罚和管束隔离禁闭。
这个人小学里就开始逃学、偷窃、搞破坏,只读到五年级,之后就开始频繁出入各种不同性质的少教所和未成年人监狱,在每个地方都试图逃跑过。最后,在他17岁那年,因为和几个朋友一起抢劫杀人被判无期徒刑,19岁被关进成人监狱,不但终身没有假释机会,而且还永远放弃了上诉权。进入印州监狱后,又因攻击其他犯人、刺伤狱警、企图越狱而被隔离禁闭,并被剥夺了放风、娱乐、上课和工作等普通犯人的权利和待遇。
书中描述了他的狱室门:下面那个方洞,除了递送饭菜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每次出外时犯人必须先把双手伸出这个方洞,让狱警戴上手铐,狱警才能打开门,然后再戴上脚链,由两个荷枪狱警押送去狱中的任何地方,包括去浴室洗澡。
Maximum Security 的隔离狱室门:

牛顿就是这样,每星期一次被押送到一个专门的地方去上莎士比亚课。送到那里后,还是关进一个单间,这才拆去手铐脚镣。老师递给他的阅读材料、他交的作业、他和老师的交流,都是通过那个方洞进行的。贝茨教授共有六个学生,全是杀人犯,都分别关在单间里,她就坐在走廊里给他们上课。
 


 

牛顿是主动报名参加莎士比亚班的。从一开始他就表现出惊人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虽然他小学没读完,连莎士比亚是谁都不知道。几年来,这个“重罪犯人班”学习了四部莎士比亚悲剧,都和杀人犯罪有关:《理查三世》、《麦克贝斯》、《哈姆莱特》、《罗密欧和朱丽叶》。他们着重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刻画,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境遇、杀人动机,以及犯罪前后的心理状态。牛顿不但每次都认真完成课后的书写作业,而且还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渐渐地成了班里的一个领头人。他能结合自己的经历,不但为自己、也为“同学们”提出一些极其深刻的人生问题,并引导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重罪犯人还一同编写了一个莎士比亚剧本,供普通犯人演出。他们不能亲自出去观看演出,只能在自己的狱室里观看录像。

 

隔离犯人交作业:

这部书虽然全篇写的都是监狱里的故事,很奇怪,我读时很少有压抑沉闷的感觉。牛顿说:一个人飞得越高,就有可能跌得越重;反之亦成,一个人沉得越深,也可以反弹得越高。通过衬托,作者对监狱的细节描写很有效地展示了牛顿的“反弹”,使这个人物像一只从灰烬中飞出的凤凰,焕然一新。
莱里·牛顿在莎士比亚监狱表演会上作开场发言:

牛顿的故事是正面的,充满了希望,令人感动甚至振奋。自从开始学习莎士比亚,牛顿完全变了一个人。以前,他被公认为一个无可救药的暴力罪犯,他像一头绝望的困兽,一心只想着两件事:要么再次暴力越狱,要么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现在,他变得温和、恭谦、积极、爱思考,虽然他还是个无期徒刑犯,却对未来充满正面的期待。按他的话来说:无期徒刑犯人也有两种活法,一种是像他以前那样完全绝望、自暴自弃,另一种就是像他现在这样,肉身虽在狱中,内心却积极向上,他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来完成自己的生命。

牛顿在监狱里画的人物画:

莎士比亚之所以改变了牛顿的人生观,是因为莎士比亚促使牛顿思考、挖掘自己的心灵。牛顿的结论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注定是个罪犯,一个人的境遇和成长环境非常重要(他生长在一个贫困破碎的家庭,继父虐待、母亲忽视,他一生中所有的大大小小的犯罪,几乎全是受到同伴的怂恿,或是他为了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有本事)。但即使有环境的影响,犯罪还是一个“选择”,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不犯罪的途径。这就是他选择重新做人的动力。
牛顿说,感谢贝茨和她的莎士比亚课,他的心情从来没有那样轻松快乐过。他还说,莎士比亚救了他的一命,让他没有自杀,也没有再次使用暴力伤害别人。所以,莎士比亚还救了不止一条命,因为他的转变,世界上就少了一个受害人。
但牛顿所说的“救我一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含义。他说,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监狱”身体的和精神的。他的杀人和坐牢经历将永远是他的人格记忆的一部分,但莎士比亚为他指出了一个灵魂救赎的方向,现在他能够正视它们了。对罪犯来说,能够正视自己过去的罪行,是悔过和改造、取得精神自由的很重要的第一步。
牛顿寄给贝茨教授的母亲节贺卡:

牛顿的故事并不是直线向上的,它也有起伏和迂回。由于牛顿的出色表现,监狱批准他离开了“重罪犯人”的隔离狱室,他回到了普通犯人中间,能够享受一般犯人的待遇了。他有了一个狱中工作,还当上了监工。他把大部分钱都寄回家,让母亲存起来作为他将来的研究生学费。就在这时,因为犯了一个无暴力的小罪私藏和使用手机,他又被关进隔离狱室一年。但这次他没有再自暴自弃,他继续一个人攻读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前一样写文章,帮助老师备课。贝茨认为牛顿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学文学专业学生的水平。他为莎士比亚课程写的学生练习材料(共包括39 部莎剧),被贝茨编成《狱中莎士比亚指南》,在印州的其它监狱和少教所里使用。
一个重罪隔离犯人和他的《莎士比亚指南》:

 

 

最近一年来,我的读书兴趣渐渐从虚构作品转变到纪实作品。我发现,大多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写得栩栩如生,读时印象也很深,但读后不久就被忘在脑后了;而一些当代纪实文学里的人物,却往往让我继续挂念。在《莎士比亚救我一命》一书印刷出版之时,牛顿因表现出色而被送回到原来的普通犯人部门。但是,他的上诉申请被驳回,印州政府也取消了监狱大学的拨款,牛顿拿博士学位的梦想破灭。目前他还在监狱里服无期徒刑。

而贝茨的其他莎士比亚学生,有很多已经被释放,回到了社会上。这些人没有一个再次犯罪。贝茨的监狱莎士比亚课程在媒体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受到犯罪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们的大量关注,牛顿在监狱外的大社会留下了一行深深的脚印。

 

犯罪学专家们认为,让犯人参加一些女性化的活动能减少他们的暴力行为。
这是另一个莎士比亚犯人学生为贝茨教授缝制的手工拼花被子:


 

贝茨教授给普通犯人上课:

摘译一段牛顿的话:“一个坐在狱室铺位上的犯人,很难把自己和坐在王位上的国王联系起来。但我们都是人,都有人的共同点,我们只是身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而已。”
杀人犯莱里·牛顿:

文学有什么“用”?读经典作品有什么“好处”?年轻人为什么需要接受一些人文教育?莎士比亚为什么伟大?这本回忆录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图片来自该书的插图及网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