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娃小娃的战争
文章来源: 阎立华2016-04-30 07:25:13

 

 

最近看了一档早教脱口秀两个贾说,里面提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家有俩娃,相差多少岁最合适?贾说3-6岁。如果只差两岁,就有那么点disaster。我心里咯噔一下--俺哥就是大两岁,他确实跟我不对付。

 

我一直以为是性格使然。

 

哥哥外向,爱交友,会玩,玩什么精通什么,象棋,麻将,纸牌,都是高手。体育也不差,篮球是班级主力,中长跑在运动会上得到过名次。直到现在,春节回家,他还是跟老朋友们玩通宵。

 

但他不带我玩,嫌我(我打小内向,不爱在外面折腾)。只有一次,哥哥玩累了,回到家闲得慌,突然起了善心,教我下象棋。先从规则说起,迅速进入实战。他下手又快又狠,只一会儿就歼灭了我除外的所有棋子;这在象棋上有术语,叫光子--只剩老帅杆司令一个

 

顽劣的哥哥并不止步于此,他把自己的棋子归于原位,将居中,车置边;然后单派一枚小,玩得我的老帅团团转。

 

我受刺激了--哥哥样样出众,也不该这样碾压我啊。幼小的心灵知耻而后勇,我开始默默的琢磨象棋,人生第一次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也许不是真的笨,只两三个星期,我就与他打成平手。那年,我8岁,他10岁。

 

六个月后,在外面游走的哥哥发现镇上有个象棋比赛,拉着我一起去报了名。那是淘汰赛,大大咧咧的哥哥不小心把送到对方的口,很快出局。我心思缜密些,一路杀进了决赛,最终输给一个专门有老师辅导的小棋手。打那以后,我在镇上的比赛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现在想来,人生需要一些机缘,有时甚至是在屈辱的情况下。哥哥领我进了一扇门。这似乎是一系列事件链的开始,下棋养成了专注,专注学好了数学,数学又带好了理化,凭着好的数理化考上名校。而其中的每一步几乎都是循着哥哥的脚印,他在前面趟路,我有一个心理暗示,他能做到的我也应该行。

 

可惜,哥哥总在外面混,只教了我象棋。其他的绝学,象麻将啥的,由于没有他的启蒙,我一直玩得不上道。

 

我也祸害过哥哥。那年我5岁,他带我去公共澡堂洗澡--那时候小孩出门不需要大人陪的。路上,我们看到一个废弃的车轮大小的圆盘,能转,哥哥起了玩心,跃了上去,让我推着转;我越推越快,哥哥开始犯晕,急叫停下来。哪能停呢,多好玩啊。惨叫声中,哥哥摔了下来,去医院针补了受伤的大腿。

 

兄弟间的争斗,不该是我家独有。两个贾说这么解释的--两岁的孩子是Terrible Two,开始萌芽自我意识,需要父母特别关注。如果此时小娃出生,妈妈必然忽视大娃。大的不可避免失落。在小娃能爬行时,会侵占到大娃的领地和玩具,大娃肯定反击,小娃以哭示威,父母惩罚大娃,大娃更恨小娃,小娃上调哭声的音量,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战争关系。说,这种关系有一辈子的影响。

 

我对这个一辈子的影响不太认同。成年后,虽然哥哥与我联系不算多,却惊人的默契。真有大事发生需要支撑时,彼此都毫不犹豫的出手。

 

我第一次当爸爸的时候,发给他一条短信,当时特激动,用了些夸张的词。多年以后,他的手机已经换了几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竟然发现这条短信他一直没删。

 

这大概就是贾说二胎好处:多了一份亲情。这种亲情一直在,但直到一定岁数才能体会到。

 

最后为天下的小娃发一句牢骚,当妈的永远最喜欢大娃,在潜意识中,表面上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