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酒酣时
文章来源: 大叔一枚2018-07-09 22:14:24

(一)

读大学时,班里分了几个大大小小互相参杂的群,踢足球的,下围棋的,和打牌的(这一项几乎囊括所有男同学)。我们几个喜欢喝酒聊天,所以被称为酒肉朋友。

那时候的聊天,基本都是辩论,火药味不可谓不浓。但因为年轻,各种世界观还在形成中,脑袋是开放的,所以,虽然也好胜,但更多的是相互切磋学习。

有时候在校外酒馆,喝得晚了,女生宿舍又锁了门,就到荷花池边长廊里,或者大操场看台上。夜深人静,我们也就没了热烈的争吵,更多的是有一腔没一搭的絮语。

年轻的生命就在这种热烈和恬静中被滋润着。

如今我们几个,虽然都在美国,全都凑齐也很不容易。有那么几次,是孩子还小时。碰上了也还是争论,但味道已经变了。

有几个同学信了基督,和不信基督的争论宗教和信仰,基本上是立场决定一切。信仰这个东西,太神圣,大家对宗教的研究也做不到像大学里神学院那样深刻,所以很难从深层次平和讨论。信的人,无论如何亲近,无论如何急切地想把他们认为的美好真理介绍给别人,面对不信的同学也有一种被救赎的俯视,隐隐就有你们这帮还在原罪泥潭里打转的距离感。而不信的人,因为照顾对方信仰的神圣感,也不可能太过攻击上帝和圣经。

这种辩论已经没了酣畅淋漓。

再有,就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各自都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世界观和看问题的方法。相互辩论最后就会讨论到那个世界观,甚至本人,于是还是立场决定一切。谈得深入一点,就了解对方多一点,于是看到双方差别更大一点。谈得浅一点的,便是鸡同鸭讲。

至于现在,孩子慢慢长大,有机会聚在一起,基本也是谈论孩子。

等孩子们都长大了,我们或许还会喝酒还会争论,但大概就是,喝酒浅尝辄止,争论点到即可。

当年的肆意张扬,真的是随风而逝了。

(二)

喜欢说话聊天的人,在论坛微信到处都是平台的现在,也并不见得就不孤独。

比如说微信吧,都是实名,稍微留心一下,朋友圈都知道谁是现实中的谁。我经常记不住哪个昵称是哪个人,那是我懒,记性差。

既然都知道谁是谁,你在朋友圈发个帖子,朋友圈里的朋友能和你“争论”吗?无非是,觉得对的,点个赞,觉得不对的,不去点赞,你其实是得不到,或者很少得到有建设意义的辩论。

论坛好一点,大部分都披了件马甲,很多马甲之间在现实中互相不认识,所以,如果看到不同意见,能够直截了当给予反驳。

可惜,很多马甲修养不高,我不是说本人,有本人在现实中修养不错,在网上却很爱撒泼的。这些马甲喜欢提供非建设性意见,甚至爆粗口。

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也正常,在论坛混的最高标准,大概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既然半句多,话不投机的就不说了。

知己呢?

我们都过了“你喜欢巧克力,我喜欢巧克力,耶!我们就是好朋友”的年纪。经历过知己慢慢变成非知己,爱人慢慢变陌路人,所谓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心里老茧早已有三寸厚。

所以,我们在论坛发帖,无非就是有欲望想找人聊聊天,交流一下信息和看法。相互学习的也有,但不多,且肤浅。真要学习,还不如去读书。有那么多的好书在身边,只有时间不够的问题,而没有好书不够的问题。

逛论坛么,就像逛街,进去看见有些新奇的或者喜欢的,留个言,就如同和店主打个招呼,算是成为一个点头朋友。人走茶凉,转身相忘于江湖。

进进出出多了,点头次数多了,慢慢就相熟。这种相熟,对于喜欢独来独往的来说,最好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至于有些喜欢呼朋唤友的,渐渐结成一帮,声势不可谓不大,然而,终于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独立思考让位于朋党内部的利益,面子和友情。

也算是有得有失。

或有某些马甲,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几眼,便有某种亲近感,小小江湖中不经意碰见,总有些开心的,已经是很难得的缘分了,可遇而不可求。

最多是,龙门阵摆开,清茶一杯,闲聊几句,打发某个无聊的下午,也算“偷得浮生半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