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文章来源: 秦臻2016-03-22 20:00:01

今天休息,午饭时看了3月19号的《非诚勿扰》。好久没看了,据说这期是黄菡的最后一次录制。到节目快结束的时候,孟非开始宣布黄菡即将离开,他引用了一句歌词,现场也正好播着那首歌《可惜不是你》。歌词伤感,曲调也伤感,孟非的感慨更是伤感。他说当他步入老年,某一天在街角处偶然听到这首歌,他一定会老泪纵横,生命里太多的人跟我们的缘分或浅或深,能够“陪我到最后”的人究竟能有几个?那样对生命和相遇相离的感慨,使得他,黄磊和黄菡都潸然泪下,我也看得掉泪。

孟非说到他和黄菡的毕生友谊,还有黄菡那段临别告白特精彩。

或许我们现在还没有步入老年,或许我们没有经历足够多,足够深刻的悲欢离合,或者曾经经历过某一段悲欢离合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那时的伤感也被岁月慢慢冲淡。或许我们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和爱人,也将在某一天跟我们分开,成不了那个“陪我到最后”的人,而我们也只能在内心遗憾“可惜不是你。”想起来那样的场面,也让我感觉到“不得不”带给我们的无奈无助。在这样的心情里,忽然看谁都是那么亲,那么不忍心,那么想珍惜。

黄菡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里属于优秀女人。她温婉大气,智慧平和,她能抚平矛盾,冷却焦灼。某些人也不那么认同她,认为她“过分中庸,和稀泥”,在该她说话,该指出问题的时候,她保持沉默,或者说得过于委婉中庸,我也有类似的看法。从这样的评价里,黄菡自己和我们是否也感觉到了一种做人的为难:虽然中庸不一定都温婉,但温婉中一定有中庸。要使自己既不中庸又很温婉,其实是个比较困难的状态。我们中国人能够接受乐意接受黄菡那样的温柔婉转,但骨子里最需要的还是中庸温婉不一定能指出来的事实或者现实。而当有人犀利的指出人们的问题,涉及现实情况时,大家往往又对质疑我们的人深恶痛绝。有人提到乐嘉,说他说话犀利能触及问题要害,但却不被欢迎甚至不被容纳。我不喜欢乐嘉的做派,但他敢于直言,比含混其词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其他的人痛快。

只是人们好像习惯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那是一种无原则的鸵鸟状态,但也是社会里人际关系中的常态,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似乎深入骨髓,任何人企图刺痛我们的神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是绝不会被接受的。

或许我们就该琢磨研究一下,如何才能以一种被大众接受的方式与人交流,比如在提出质疑和指出问题时以一种黄菡般温婉中庸。但是,我们生活里不都是黄菡,如果可以忽视表达形式上的硬痛,看到表达之人想真正陈述的问题也不见得是坏事。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以从别人的奚落里学到珍贵的东西。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作为我们每个人生命里某一段时间里的某一个状态,都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对周围的人,周围的草木,周围熟悉的一切充满了深情的眷恋和化不开的浓情,生命是遗憾的,也是华美的,我想,这就是我们之所以眷恋生命的原因吧。跟我们一起共同成长的亲人,朋友,同事,爱人都应该怀着真诚的感情彼此面对。希望我们都能在生命的每一个关口都有自己的至爱亲朋“陪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