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监考时猝死引发的廉价大众愤怒
文章来源: 秦臻2016-01-19 19:15:57

今日看见新浪博客里有篇文章,博主是王传涛,博客题目是《“监考猝死”是让朋友圈愤怒的廉价题材》。

近日一篇《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文章被广泛传播。然而据记者反复核实,基本事实是:1月14日,泰兴济川中学一名吴姓女教师在监考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孩子们发现之后,立即喊来老师,大家一边紧急施救,一边打120并尽快送往医院。(1月18日新华社)

单看题目,把当时的孩子批评成“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很容易获得网友的“价值认可”。无论什么年龄段的网友,对于当下的教育制度和体制,都可谓深恶痛绝。或者自己正在经历残酷的只会考试的学生阶段,或者自己的儿女正在经历这样的阶段,因此,只要看到有批评“中国教育只教会学生考试”有关内容的,就会有“点赞”和“转发”的欲望。

可是,评论的前提是实事求是。评论的基本逻辑不能是先有结论后有过程,不应该是看到一个失望的结果就妄议整个事件,乃至给当事人定性。在这件事中,“女教师监考中去世”这一结果确实让人伤悲,但如果不掌握过程及细节,得出“中学生是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的结论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诚然,教育问题可以批判,教育体制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学生群体普遍缺少生存与急救常识及技能,这都是你知我知大家知的现实,但不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必须成为“大众垃圾桶”。尤其涉及未成年学生时,任何人都不应该随便给人扣上“冷血”、“考试机器”的大帽子。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或许还教会他们一种信口开河不讲事实的说话方式。即便能够批评教育体制,也只是“打错了靶子”。

这件事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当下网络之中,充斥着大量吸引眼球的但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不符合逻辑的“虚情假意”,许多人只是为了有些内容能得到更好的传播、得到更多的点击量而发布内容。也成为一些自媒体利用的“工具”。

文学城首页也出现过这个事件的新闻,因为当时看的不细致,内容是什么我忘记了。之后我google了一下相关新闻,却发现,原来写那篇醒目标题文章的人,在没有弄清楚基本的事实就轻率的写出了那篇文章,据网友们的分析,当下很多人写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博眼球”。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人怎么可能有什么良知。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起个醒目标题没有错,文章标题对文章确实应该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是就怕你的文章不是“龙”,不是“龙”如果因为水平差倒还是其次,可是你的文章为了其他目的混淆是非,恶意中伤就太可耻了。

中国的教育体制的确存在着太多问题,很多问题源于不科学和急功近利。孩子可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差不多除了春节那几日,每天都在学校补课,学各种技能,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可以理解也被大环境裹挟着不得不随波逐流,那种成龙成凤的方式实在太畸形了,这是教育体制下的畸形怪胎,家长甚至孩子们还被迫养活着这个畸形怪胎。那是一种怎样被逼迫产生的无奈,由无奈勾起的火气和不得不低头的压抑。中国跟世界哪都接轨,领导人世界各地除了月球恨不能哪都去过,为什么不去看看我们真正应该跟世界接轨的到底是什么。

几乎所有人都对国内的教育有着极深的不满,不满还无力改变的愤怒压在心底,一触即发。有的人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心理,制造事件煽风点火,那篇文章的题目看似是为国内的教育表示痛心,但完全是违背事实的,事实上孩子们并非他说的那样“冷血”,他们叫来了其他老师和校长,也帮着拨打了急救电话的。而那位作者是出于什么目的那么急于写那样的文章?说国内教育体制的种种不科学当然可以,但不能昧着良心不顾事实以伤害尚未成年的孩子为代价,为博眼球的后果,博来的可都是鄙视。

每一个恶性事件的发生,都会有些人急于去传播,新闻的确有时效性,但新闻更应该讲究事实,尤其是面对未成年的孩子,国内的教育本就存在很多的问题,你为此做不了什么还煽风点火,就只为了混点自己的点击量真是煞费苦心。正如网上很多人说的,冷血的不是孩子,而恰恰是那位作者自己。大众即使被他煽动了情绪,可是有原则,有良知的人们还是会去调查事实,以确认没有冤枉孩子。其实就那位作者描述的情况,老师因为痛苦呻吟,口吐白沫了,孩子们看在眼里却无动于衷是不可信的。国内的教育再有问题,好像孩子们也不至于到了那个地步。

网络如今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最直接,最普遍的渠道,而无数网络写手也是鱼目混珠,要想网络环境少点污浊,真的需要所有有良知的人一起来维护,以抵制那些真正冷血的网络骗子。

 

文中彩色字来自王传涛的博客,稍作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