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大妈们为什么“不好惹”?
文章来源: 秦臻2015-10-16 10:30:13

大妈们不好惹,如陕西有大妈为了跳广场舞,一会儿功夫徒手挪走了三辆车,让人感受到了大妈们“有力量”,在维护自己跳广场舞的“权利”时,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只顾自己欢欣,不顾公共利益。有些不堪其扰的当地居民与有的执法部门一起维护秩序,对扰乱公共秩序的大妈们予以劝导和驱散时,广场舞大妈抱团抗阻,毫不退步,这更增加了公共舆论对广场舞大妈的不良印象。

广场舞扰民问题,是城市规划不合理,没能给市民预留充分合理的休闲娱乐的场所,给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广场舞扰民问题。之后对违犯规章制度的市民,该怎么处罚,就应该怎么处罚,这才能彰显规章制度的刚性。

-----------------------------------------------------------------------------------------

以上文字来自网络,有过删节。

大妈其实是对年纪在55岁以上的女人一个亲切的称呼,近年来,这个称呼变了味道,除了年纪所指,更多的增加了“蛮”的味道。“蛮”在字典里的解释为:“粗野,凶恶,不通情理,比如野蛮,蛮不讲理。还指愣,强悍,比如一味蛮干。”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大妈们跳广场舞是为了强身健体,寻找生活里的乐趣,无可厚非。人的喜好来自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形成的特定审美,也很自然。可问题是,无论为了强身健体还是审美所趋,都应该在不影响环境和他人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如果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为了自己的喜好不惜让旁人不舒服受影响,那么再健康的东西也会变得不健康和不受欢迎。

广场是什么地方?是公共场合。既然是公共场合,那么大家做什么都是自由的。但是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自由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大家都向往一种自由的氛围,但是自由又绝对不等于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自由一定是在做着想做的事情同时也不能妨碍别人自由。

从这点上看来,广场舞大妈们如果真的如新闻中所述的“为了占领跳广场舞的地盘就徒手搬走三辆汽车”,对影响他人遭到劝阻时“抱团抵抗,毫不退让”的行为,着实有点“蛮”。在国内时,见过广场舞大妈因为地方被占,先是破口大骂,脚踢占地的物品,甚至跟物品所有人大打出手,实在有损“大妈”这个词原本给我们的亲切温情,取而代之的是蛮泼无理。

如今广场舞跳到国外来了,新闻里曾经看到过在英国的一个安静美丽的广场,原本成群的鸽子被跳广场舞的中国大妈驱散,大妈们在广场上穿着刺目的服装,画着红脸蛋在那里忘我的跳起广场舞,跳的太陶醉了以至于丝毫没注意旁人的侧目和鄙夷的目光,她们似乎不懂得,文化应该共享而不是强加于人。

大妈们如果已经年过半百,相信应该富有人生经验和做人经验,只是眼前的一幕让我们想到的不是人生经验做人经验,倒是最基本的个人素质和对自身形象的顾忌。或许城市规划不尽合理,设计者之前没有想到时代发展会出现广场舞,因而没有设计出专门的地方给大妈们,国外的设计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中国的大妈们会跑到国外来跳广场舞。

没有条件也要跳,大妈们的广场舞似乎又有点像“瘾”,因为它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不跳就不能忍受。健身的方式很多,跑步,爬山,做操,做瑜伽等等,可是似乎大妈们就好这口。因而绝对不考虑是否扰民,是否会给他人造成很多不便,所以在被劝阻的时候能跟人们发生冲突,冲突中没有商量余地,那股冲劲和强悍真的像犯了什么“瘾”一般。

有时候我很难想象,像秦怡,杜宪那样同样在“大妈”年龄的人会因为跳广场舞徒手搬走车辆,跟人发生冲突以至于动手。人们都明白各人喜好不同,秦怡杜宪或许有其他爱好,但是无论因为什么爱好,我都想象不出来她们能因为任何事,为了顺自己的心意就去影响旁人,做出一些跟年龄和社会阅历不相符的事情来。所以,这也应该是那些强悍的大妈们在跳广场舞之余还需要考虑的问题。

广场舞的魅力是没有过此爱好和经历的人想象不出来的,我反倒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起舞是一件有点尴尬的事情,因为广场毕竟不是舞台。

我喜欢大妈们的亲切和质朴,也尊重大妈们的爱好,只是在我们的生活里,值得关注的除了自己的爱好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公共秩序,比如尊重别人,比如自身素养。在权衡个人喜好和别人利益的时候能以公众利益为先,摒弃一些不符合自己年龄的冲动和不具有女性美的强悍,寻求一种体面的解决方式,一定就会改变那种“蛮”的状态。

其实为人挺不容易的,谁都希望被喜欢,被接受,甚至被宠着,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审美是非标准不同,我们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所以希望也只能被当做希望,如果把希望变成要求就不合适了。况且有些时候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好。意识不到自己做的不好是种悲哀,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好还硬让人接受甚至骄纵,人们肯定会问你凭什么。在自己的希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需要反观自身的问题,如果一有问题马上认为是别人的错,因而变得激惹和无理就是“蛮”。所有感情上的东西都是自发产生的,外力压制只能起反作用,比如喜欢。喜欢是别人甘愿给的,自己可爱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喜欢。

国内市民踢警察,扇警察耳光,犯法的人不是依法被惩处,而是以家庭背景被不同对待等等情况,说明法律条款已经成为一纸空文。对于如何找到一个合适大妈跳广场舞的地点这样一个不太大的问题,把责任推给市政设计师,觉得是因为他们设计上的疏漏造成的这种现象更显不公平。执法的前提是各负其责,如果弄不清楚责任,或者互相推诿责任,那么无论事情大小都难以解决,法律更没有“刚性”可言。

-----------------------------------------------------------------------------------------

代际断裂的社会病理分析

《自拍、约炮、广场舞》

自拍、约炮和广场舞,是当下中国最大众化的社交行为。

自拍呈现的,是修饰过的自我和未加修饰的自我期许。在数以亿计的年轻手机用户之间,自拍很社交很流行。自拍者的家里,自爱与自恋是一人分饰的两角,自信与自卑都是其隐形室友;排解孤独是必要的事,但不接纳真实自我,可能面临自恋型人格障碍和晒自拍造成的微信“朋友圈暴力”。

约炮呈现的,是赤裸的性欲和隐晦的两性的交往障碍。在数以亿计的中青年已婚和未婚群体之间,约炮很社交很流行。约炮者的心里,肉体的愉悦与感情的空虚如影随形,多吃多占的心理和印证魅力的需求并存;追求性爱是人之常情,但有性无爱的“用户体验”分离了亲密感和信任感,令两性关系更加异化和恶化。

广场舞呈现的,是自娱自乐的健康需求和噪音扰民的人居冲突。在数以亿计的中老年之间,广场舞很社交很流行。舞者的广场上,有共同时代经历的人再次生命飞扬,惯性的集体意识和新鲜的舞曲水乳交融;老有所乐是社会之福,但对他人权利和感受的漠视,引发社区冲突,势必祸及自身。

各代际的中国人,都在尽情享受自己的社交,以各自的方式刷存在感,各有各的社交逻辑和病理,彼此谁看谁都有不顺眼的地方。但无论你属于哪个代际,精神层面的慰藉,一定来自真实和谦卑,来自温情和敬意。

文中彩色字来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