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印刷的鼻祖-胡正言
文章来源: 我的庭院2016-03-04 04:41:20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一直超前。从隋唐的雕版印刷,到宋代活字印刷,再到明末清初的雕版彩色水印,无一不领先于世界。

现藏于大英图书馆,在20世纪初出土于中国敦煌的《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年)年间雕版印刷,为存世最早的印刷品。现藏于英图剑桥大学图书馆《十竹斋书画谱》八册,为明末清初胡正言雕版水印出版的彩色书、画艺术品(1633),为存世最早的彩色印刷品。

西方最早的彩色平板印刷出现在1837年的英国。

胡正言,徽州休宁人。字曰从,别号十竹主人、默庵老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经历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 顺治、康熙六代,寿高命长。南明时曾官中书舍人,入清后不仕,三十岁后移居金陵(南京)鸡笼山侧,专心从事刻书、藏书之事。因所居房前院内种竹十余竿,故室号为十竹斋。胡博学多才,精擅六书,长于书画、篆刻,又能制纸墨,并喜藏书、刻书。著有《印存初集 》、《印存玄览》、《胡氏篆草》《词林纪事》等书,刻有《六书正》、《千文六书统要》、《牌统孚玉》、《古今诗余醉》、《诗潭》等。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当为他辑选并采用饾版和拱花技术套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二书。刊版套印之精、施墨着色之娴雅妍丽,在印刷技术上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世界印刷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饾版是木版水印中的一种,出现于明代末年,是在木刻画彩色套印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套印技术。根据彩色画稿的设色要求,分别勾摹,雕刻成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的小木版,然后胶着于指定位置,用水墨、颜料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或叠印。印品画面的色彩、层次和韵味,几与原作无异。因印版琐碎堆砌,有如五色小饼的饾饤(亦作“斗钉”)累积盆中,故称饾版。

拱花是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线条来表现花纹,类似现代的凹凸印、浮雕印。

《金刚经》插图

《十竹斋书画谱》部分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