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良的一些思考
文章来源: 钟旖璇2019-03-09 05:50:30

前不久,一位朋友拉了个微信群,时不时的总见她在群里宣扬善良的重要性,说各种福报因果,还以自己一直非常善良,坚持做善事所以能逢凶化吉,好运不断为例,劝大家要行善,无论是找生活中的伴侣还是寻求事业上的合伙人,都要远离不善良的恶人,以免影响了自己和下一代的福报......

 

第一次看到时,觉得她是个善恶分明的人,为她点了赞;

 

第二次又见时,她说某些面相的人不善良,要远离,而这种面相西方人比较多,所以她一直不敢、也不想去欧美国家,以免遇上这些面相不好的人......

 

这一次,我没有附和,却想了很多;

 

第三次再见时,她正在宣扬,对待家人,应该无私奉献,然后就开始举例,她的爸爸如何无私的爱孩子、如何的善良:动用各种关系帮助她找到好工作,婚前就帮她买了房......而现在她也正为了在哪里给自己的小孩买房而发愁,可是她才刚刚有了对象,并没有小孩......

 

后来,我和另外的群友说,不一定给小孩买房才是爱,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也可以是爱的表现。我们工作、买房都是自己奋斗的结果,父母没有帮过忙,但并不能说明父母不爱我们,或者父母有钱不给小孩花就是不善良。

 

结果,这位群主连发了几个问句:

难道你们的父母不帮助你们找工作?

难道你们的父母不给你们钱花?

难道你们的父母不给你们买房子?

 

最后,她说今天第一次知道,天下竟有这样的父母:不给子女买房,有钱不给子女花,这样的父母不够善良、不够爱子女,无法理解。

 

这一次,我委婉的留言:无论爱还是善良都有很多的方式,并没有唯一的模式或者标准答案。

 

之后,我就陷入了关于“善良”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善良?善良从何而来?人为什么会行善?......

 

记得儿子三岁半时,有一天走路时突然就停了下来,然后轻轻抬起脚向前跨了一步,就像是要避开一个水坑那样。但是,他脚下都是平平整整的路,并没有任何坑或者障碍。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走路?

 

他那时才刚刚会说话不久,想了一会儿才终于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原来,他看见有一群蚂蚁正在地上走,怕把它们踩痛或者踩死,所以只能这样跨过去。

 

他只是一个孩子,我们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踩到蚂蚁或者别的生物会有什么后果,更没有对他说过遇到蚂蚁之类的小生命,避开不踩到它们会得到什么奖励或者所谓的好报。

 

但是他却有这样的举动,我只能把这解释为人类天性中自带的善良。这种原始、自发的“善良”无需别人的教导和影响,他只是天生就认为应该要这样做。

 

如果善良可以分类,分境界,那么我把这样的善良归为第一类,天然的善良。

 

与这种天然的善良相比,我们更常见的是另一种善良,我把它归为第二类,人造的善良。

 

这种善良历史悠久,一般是靠宗教、法律、道德、教育等方式,来感化、教化人们避免行恶,要做善事,作善良的人。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行恶、做坏事会受到惩罚,行善、做好事会得到褒奖。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等。

 

于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这些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共识,慢慢的懂得了做善事的好处:信佛的相信行善积德能得好报;信上帝的相信做善事能进天堂、得永生;就连小学生也知道做好事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有些人即使不愿意行善,但他们至少会因为害怕来自宗教、法律的惩罚,害怕来自社会舆论的谴责而克制自己不去做坏事。

 

无论是宗教、法律制度还是道德规范,这些杰作在帮助人类从矇昧、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中,确实功不可没。

 

通常,这类善良有几个特征:

行善之前,一般都会有所期待,有所求;

行善之时的动力往往都来源于对即将得到的好处的憧憬;

行善之后,如果久久没能得到所期待的表扬或者奖励,便会闷闷不乐、甚至气愤,好像是受了骗一样。

 

在本质上,这与中世纪时为了能进天堂而购买赎罪券的行为没什么两样。

 

这种善良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源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动机,充满了功利色彩,所以我称它为人造的善良。

 

在被感化或者教化而变得善良的群体中,有一部分人也许是因为天资聪颖,也许是因为善于思考、善于向内寻找自身的真实需求,也或许是因为高度的感受力、领悟力......总之,他们在行善、做好事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快乐与精神上的满足,那被深埋于心底、被遗忘了许久的善终于重见天日。

 

即使没有人给予他们赞许声或者奖励,他们仍然愿意行善,因为对他们来说,付出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有时候,他们在行善的过程中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行善,他们只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很平常的事。

 

这种行善有个特征,就是行善之人一般比较低调,不会到处宣传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不会逢人便介绍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更不会要求别人以自己为榜样行事。

 

这种已然变成了习惯,不再计较得失,完全源自内心需求的善良,我称它为失而复得的善良,归为第三类

 

我在这里斗胆的把善良分了类,并不是想要把不同的善良分出个高低,而是希望大家对不同的善良有所了解;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正处于善良的哪个阶段或者境界;能明白善良有不同的选择和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就看出这么三钟。还有一种情况我只听说过,那就是在已经消除了分别心的佛的眼中,根本就没有我们认为的,所谓的善与恶。

 

这是否又是一个悖论:人们总是要先经过善恶分明的阶段,然后才能去往不再分善恶、万物归一的境界;人们费了好大劲才终于修炼得能明辨善恶,可是这善恶分明到了某个阶段却又会变成修行途中的障碍。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胡思乱想,欢迎一起探讨!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到微信公众号 搜索 书闲时间  查看更多的文章

或直接微信:58508994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