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节”之称的来历
文章来源: 国公2015-03-18 10:19:33

“使”字,有派遣、奉命的意思。我国古时的使臣办涉外事务,要持以 “符节”作为国君代表的信物。据《周礼·地宫·掌节》哉:“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 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

  “节”汉时用竹制成,柄长八尺,节上缀牦牛尾饰物,故称“节旌”。公元前一百年,汉武帝派遣中郎将苏武,“使持节”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返藩邦,到匈奴后,该国变卦,将苏武囚禁并软硬兼施劝降。苏武热爱国家,死不叛汉,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和操守。

  当年苏武所持的“节”,是皇帝亲授,表示持有者是皇帝的正宗代表,对使臣来说,他所持的节又是皇帝和国家的象征,人在节在,这是他在异国十九年,  “汉节”不离手的精神支柱.

   正因为古时的使臣持节作为国家代表的信物,因此历代都把“使”与“节”联称,就是近代持“国书”赴任的全权大使、特使,也被世人称为外交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