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刘彦印象
文章来源: 越吃越蒙山人2014-02-26 10:39:52
第一次见到刘彦的画是在2004年春, 他参加在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的三人联展.当我走进展厅见到他的画时,心中为之一动,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我对后印象派风格的喜爱起自七八十年代交接之时, 那时国内的艺术期刊刚开始系统介绍西方近代艺术流派.在经历了对印象派那种不经意地对光与色精彩展现的陶醉之后,我发现后印象派在画布上对内心感受的执着表现更加令人着迷.那种毫不犹豫地用色彩强调自己对所观察事物的独特认定的方式,使画面极具感染力.从刘彦作品所展示的色调和笔法看得出, 他心仪凡高塞尚已久,且画面上颇具俩位大师神韵.尤其让我感到不同的是他独特视角对现实生活中美的发掘以及当时心情对所体验到的色彩的反映. 他所描绘的大都是在北方城乡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的普通景观. 通过他静心提炼,呈现给人的是一幅幅画面感性色彩别致的风景. 其意境则是一般仅只追求视觉效果优美的作品难以达到的.


画展过后,我们相约在他位于昌平上苑的画室相见.初次见面的感觉是他很有北方人的厚重诚恳,也不失艺术家的淡泊宁静.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大学主科是理论物理.因酷爱艺术,早年与王广义等组成北方艺术群体,不但进行绘画艺术实践,还从哲学角度探讨美学人文理念.90年代初更前来北京进入圆明园画家村开始职业艺术生涯.在他的画室里,刘彦将他从80年代到最近的全系列油画作品一幅幅展开来供我仔细品味.

其中有一幅<上苑某院子的傍晚>, 风格好象凡高著名的<阿莱斯夜晚的咖啡廊>, 描绘的是暮色笼罩的一所公用院落的傍晚景象. 画面层次丰富,用色讲究. 画家对院中景物在灯光和最后一缕晚霞余辉共同映照下产生的色彩效果表现得非常充分.冷暖相间的色彩交织展示着一种落陌惆怅时得到的美感抚慰 ..另一幅<农村的校园>描写深秋景色的画,则让我感到有一种马蒂斯式用色的纯正,但又保留了令人心情放松的淡爽.近乎平凃的黄色给整个画面带来简洁透彻的明快.观者能从中体验到一种萧瑟中的视觉舒展和心智流畅.再有就是那幅<旧箱子上的静物>, 也是不同凡响. .画面布局严谨,笔触细腻且基调沉静,同时又流露出浓烈的怀旧意识和隐隐的神秘色彩,极其生动地显现了画家驾驭画面整体色感和情绪的特有能力.后来刘彦告诉我这箱子是他父亲早年求学日本时留下来的旧物.

看过画作,刘彦又将他在90年代做的一系列材料装置艺术作品图片展现开来,解释与我听.坦白地讲,我对装置艺术没有研究,基本上属于外行.但感觉上从观念和造型角度看,那些作品水平是相当高的.临别之前,他问我是否读书.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含糊地说有时也读读.他问我可知周国平, 我有些茫然.他告诉我此人是作家并哲学家,眼下有不少人读他的作品.他们俩是朋友.故送我一本周国平著《岁月与性情》. 并告诉我其中有一段是周国平对他的评议.回到家后开始翻看这本书.发现作者是有些才华学问,文笔也算不错.他在书中提到刘彦时说他单纯本质,追求自己性情所致.这印证了我见刘彦时的感觉.

此后一别一年多没有联系.直到05年夏末的一天下午, 当时我正在昌平燕山脚下欣赏黄昏前夕阳映照下的山景.手机铃响,接起来一听是刘彦打来的, 告诉我他已从北京搬到大连郊外居住,在那里能更安心作画.今年春天, 刘彦从上海办完个人画展转回北京约我一叙.在一个沙尘暴消停了些许的下午,我们在三里屯一间叫做'一千零一夜'的酒吧相见.在浓郁的雪茄烟气中,他递给我一本装帧考究的个人画册,里面尽收他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几天后在中国美术馆<刘彦, 心灵的风景>画展上,见到他2005年以后的一些作品.感到画风较之以前主观表现力更重,色块趋向单纯,有愈来愈浓的表现主义味道和康定斯基风格的影子.

后来我在与一位中央美院出身后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业内人士谈收藏时,聊到刘彦的画,他也说:刘彦的画比美院一些老先生的还有味道.只是现在很多人还不懂.我想的确是这样的,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刘彦都应在当今中国最好的风景画家之列.

2006,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