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封“滚回中国”议题公开信的公开信
文章来源: 常乐侠2016-10-13 10:00:26

致那封“滚回中国”议题公开信的公开信

常乐侠

在朋友家聊天时,我听说前不久报章发表过一封公开信,不满一位刚从健身房出来的女士在曼哈顿上东城街头对着作者一家高喊:“滚回中国!”直觉告诉我:这又是一起种族歧视。

回家后,我将这封公开信搜寻出来,从头到尾看了两遍(见链接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10/10/5672025.html)。看完之后,不禁有一种连吃了两只苍蝇的感觉:不仅因为那位歧视亚裔的女士,更因为这位写信的作者。

为什么我非常不屑这位作者?不是他不满那位女士的种族歧视言论本身不对。在以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和种族融合为共同价值观的美国,种族歧视言论应该受到公众谴责甚至应该受到法律惩处,是我们的社会共识,也是我们的社会强大的原因之一。所以作者将那位出言不逊的女士小心翼翼地摆在受质疑而不是理直气壮地放在受审判的位置上,我甚觉诧异;进一步地,作者令人不可思议、自以为高贵的那种自我辩解方式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作者是怎样表示对那位女士不满,又是如何撇清受辱、保护自己的呢?

非常遗憾,对于信中涉及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言论的那位女士,作者没有理直气壮地将她放置在道德和法律的审判台上加以严词驳斥,一句都没有;只是在文字之间兜兜转转,温情脉脉地表达了最低程度的不满。

仅此而已也就罢了。

然而,令人最为不可接受的是作者在种族歧视之下竟然如此自我金蟾脱身:

一是“我生在这个国家”——言外之意是外来的移民可以受到歧视;

二是我父母来自台湾,而且在美国读到研究生——言外之意是中国大陆的移民可以受到歧视,而台湾的移民不可以受到歧视;

三是我进入过最高学府哈佛——言外之意是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甚至是没有进入过像哈佛那样高大上的学府的移民可以受到歧视;

四是我就职于让我深感骄傲的《纽约时报》——言外之意是不在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机构任职的移民可以受到歧视。

就凭上述四点,证明我“算是人们口中的模范少数族裔了”。也凭上述四点,我就不属于应该受到歧视的人群范围了。你的,明白?信的结尾可怜巴巴的来了一句“希望你现在理解了”,还不忘加上一句“此致敬礼”!何等的谦卑,何等的谄媚!

这是一条神马逻辑啊?

我不揣冒昧地就想问问这位自视高贵的作者:是不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合该受到歧视?是不是所有那些“不幸”出生在美国境外国家的少数族裔移民合该受到歧视?是不是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或者没有进入过像作者曾经就读过的那样高大上学府的少数族裔合该受到歧视?是不是那些不在诸如《纽约时报》那样在作者眼中是所谓主流社会认可的机构任职的少数族裔合该受到歧视?

如果你的回答是“不是”,请问你在篇幅不多的公开信罗列出上述四点以澄清自己不该受到歧视是什么意思?请别说你没有别的意思,明眼人看得出你的内在逻辑是如何演绎的。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我可以非常确定地告诉你,你的皮肤、你的头发在在显示你与所有亚裔移民都没有任何不同,无论他们是否出生于美国,无论他们是否来自于大陆,无论他们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也无论他们是否就职于主流社会认可的机构。除非你的额头上写着“我出生于美国”的字样,你的太阳穴贴着“我祖上来自台湾”的标签,你的脸上挂着你的哈佛毕业证书,你的胸口标示你是《纽约时报》都市版副主编,同时还是种族相关议题的编辑。哦,我差点忘记了你还是“种族相关议题的编辑”!按照常理,你那些高大上的背景应该不会犯下这么低级的种族议题的错误啊!在主流媒体上,这种以出生地、以受教育程度和以职业来划分应不应该受到歧视的判断标准,叫做政治不正确。出生于美国,根源于台湾,毕业于哈佛,就职于《纽时》,在那么多光环的照耀下你居然写下了这么一封政治不正确的公开信,你不觉得这是美国、是台湾、是哈佛和是《纽时》的耻辱吗?

种族歧视在美国仍然普遍存在,有时无意间就渗入到人们的潜意识里去了。我相信作者自己未必意识到在他受到种族歧视之害的同时,他自己正是用种族歧视的标准来求饶别人、开脱自己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作为少数族裔的我们,在面临种族歧视的时候,我们应该勇敢、坚决而公开地斥责种族歧视的种种言行,而不是缩身以求自保。要知道反对种族歧视是反对一切在种族之间划分鸿沟及制造贵贱的言行,标准单一明了。除此之外,应该没有其他任何诸如出生地、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性别、强弱等等的标准。否则,在歧视面前,你永远不可能置身事外。另外,我们自己也需懂得洁身自爱,不要给歧视者以歧视的口实,例如作者公开信中提到的一群叽里呱啦的亚裔挡了别人的路权(即使这样,也不能成为种族歧视的理由)。当我们不远万里来到别人的国家生活时,我们就不能像在自己家里那么任性自流。起码我们需要尊重别人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当我们真正将别人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不再感到这些是别人国家的东西时,我们才能够发自内心地说:这是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