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会中文的烦恼
文章来源: 人到中年的摩羯2017-05-06 18:42:23


    我儿子J所在的大学近年来招了许多从国内来的留学生,使得这家已经庞大的州立公校人口密度直线上升。因为他长着一张中国面孔,经常在学校公车站、餐厅、图书馆等地方碰到上来用英文打招呼的留学生。每当他发现有些新生的英文磕磕绊绊,他就主动换成中文,问对方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有趣的是,当对方发现他会说中文时,立刻长吁一口气,整个人从比较紧绷的状态放松下来,语气也自然、平顺了。相应的,本来要问一个问题,有时就变成了十个,甚至变成了查户口。


    J虽然一直对学中文有兴趣,但从来都是自娱自乐型的——出了家门,一点都用不到。进入大学后,忽然发现无心维持的一个爱好有了实用功能,自信心大增。相处熟了,有时留学生也教他一点时髦的年轻人喜欢使用的网络语言,让他觉得更加新鲜有趣。


   升入高年级后,J每个学期都同时担任两门课的学生助教,留学生们冲着他会说中文,更愿意找他来帮忙解决有关专业或者语言问题,比如有问题与教授沟通,修改申请信等。


  人际交往增多了,问题也开始慢慢显露。J本身是个老好人性格,虽然有时事情多了也嫌麻烦,即使人家觉得你的辛苦只是举手之劳,即使不懂得感谢,但是人家把你当朋友才开口请求,怎么能拒绝朋友呢?所以他还是尽力能帮就帮。甚至在自己还是大二的时候,帮助两名大四留学生申请进入了美国研究所继续深造。


   有一次,某门专业课老师布置了一个大的编程作业,J与两个当地学生和两个留学生被编在同一组,全组成绩会作为各人期末成绩。两个当地学生的学术并不强;两个留学生还有语言障碍,基本是懵懂状态。能者多劳,五人小组的工作量,J自然的承担了大部分,还要经常花时间回答那两个当地学生碰到的问题。学期结束后,那两个当地学生发现期末分数出乎他们意料的好,都分别写了电子邮件给J,感谢他的帮助和付出。其中一位还买了几本书送给J,作为感谢。相比两位留学生,知道蹭了个A,欢呼一下,之后悄无声息。


   有些留学生似乎不太在乎交情不同的朋友要保持不同的界限。比如有些人明明是点头之交,可为一点点小事就麻烦人,不会觉得不好意思。更有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没说几句话,就要加手机或微信号,甚至进一步开口要求帮忙办事,让对方的警觉性瞬间提高。有时候,J在餐厅跟自己另一个圈子的朋友们吃饭、讨论问题,有些留学生也会不请自来,硬性加入谈话,让同桌不认识他的人觉得突兀又尴尬。他自己没有觉察,这种贸然跨进别人圈子的“积极进取”,让人感到不舒服。


   开学不久,J跟他几个同宿舍好友一起去学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递简历,找暑期工的面试机会。他们其中一位的能力比较突出,某公司的招聘主管就把他叫到一边多聊两句;正在这时,过来两位女留学生,不管他们俩正在谈话之中,硬是挤开那位同学,把自己的简历往主管手中塞,同时开始提问题。旁边的人看到这一幕,无不摇头。那位同学虽然生气,也不能再把两位女生挤走。虽然此事与J无关,但他也觉得脸上无光。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思想单纯的孩子想不到,并不是人人都把你当“朋友”,其实有时,你就是那“条路”而已。


   按理说留学生孤身在外,能在刻苦学习之外还努力找寻机会、积极融入当地圈子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行为,可是有时候给人感觉比较自我,不怕给别人添麻烦。其实,人际关系不是单单靠挖空心思、找机会经营出来的;为人朴实一点,把别人放在心上,少一点世故和精明,会为自己赢来更为牢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