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横秦岭家何在---汉中 (完结篇)返京
文章来源: 人到中年的摩羯2014-08-28 15:10:54

    文革末期,最艰苦的阶段已经过去。经过了76年的几个政治风波之后,整个政治环境也开始相对放宽松。日常的生活和教学科研活动也趋于正常,学校总共培养了六、七届工农兵学员,学员们虽然起点较低,但也逐渐成长为各行业的中坚力量。 

     八十年代有个万人空巷的日本连续剧《血疑》,女主角大岛幸子在医学院偶然发生的科研事故中,她受到了放射性60的辐射感染,得了白血病。看到这个电视剧时,我们已搬回北京好几年了,但是直到那时我才知道,在汉中时曾经有当地的农民进入学校物理实验室,盗走放射源钴60。后来有没有找到, 也是个疑案。希望那个储存铅桶永远不会被打开。

    另外一个大事是风洞事件。当时研究流体力学的三个优秀教员做高超声速风洞实验,因洞里充满了一氧化碳和硫化氢,加上通风设备不良,氧气不足,导致窒息而牺牲。后来学校为他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关于风洞,网上有一些小科普或名人、成果介绍, 但可惜我没有找到记录此次事故的任何文字资料甚至回忆纪念文章的只言片语。

       分校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其实算是幸运的一群。我们处在山沟沟里封闭的社会环境,多数孩子成长在重视教育的教师家庭,附属子弟学校汇集了优秀的教师,所以我们的学业并没有荒废很多。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大批孩子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顺利考入大学。应考的学生,应届生自不必说,甚至包括尚未毕业的和已经毕业在附近农村上山下乡的,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777879三级的有趣现象是,学生年龄相差悬殊。我姐班上的老大哥在入学时刚好是我姐年龄的两倍。成为天之骄子,是当时青年人的中国梦。分校附中因着高考,在附近地区声名大震。
     
1978年春天,北大校党委遵从邓小平指示,做出撤消汉中分校的决定。1979年年初, 一千多师生分批返京,北大汉中分校的历史到此画上了句号。在读中小学生回到北京后都转入了北大附小和附中插班,其中一届因为人多,还单独开了一个班。我虽然是个小学生,也正式进入了人生的下一阶段:应试。


家家都有的棕箱:


没找到北大的红头文件,借清华的一用

 当年的分校校址现在是陕西理工学院(北校区),由原汉中师范学院和原陕西工学院在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在陕西理工的学校网站校史首页上,豁然列着从汉中分校出来的十位院士名单和相片,包括胡教授、陈教授和吴教授等。

      因为汉中这段特殊经历,我家人都符合资格参加三个同乡会:广东、陕西和北京。

石门水库,何时能再观赏您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