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丢官-武汉高校产生富豪的数量远超北京和上海
文章来源: 雅美之途2023-07-24 19:43:47

插个突发新闻:秦刚丢官了,中国皇帝走程序开掉了秦刚,决定重新任命王毅为外交部长,这个凶险的战狼将会继续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人大委员会决议是免去秦刚兼任的外交部长职位,国务委员似乎还在,可能不想把事情做绝,后续不排除对秦刚下重手。

在国内大学产生的中国富豪榜中,武汉大学的毕业生登顶,前五名占了二位。前四十位富豪校友中武大占了十位,占比25%。这几乎就是支配性地位,it’s very impressive!

武汉是中国著名的大学城,大学或学生数量在全国占第三位,武大、华中科大和同济是武汉三镇最好的大学,其次是华中农大、武汉理工和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大在40位富豪中占了四位,北大仅两位。

武汉的高校培养的富豪人数在全中国是霸主地位,23/40,超过一半的中国富豪是武汉高校的毕业生。当然包括那个败家子恒大的许家印,他毕业于原武汉钢铁学院,多少人买了他的烂尾楼。

这个有多么准确?但是马云和马化腾都在,美国Zoom的袁征也在。浙大、复旦、中科大,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做生意成富豪的都很少,他们没有吹牛的资本了。

武大美国校友:“黄春华就是把中国的新冠产品买到了英国发财的,因此他捐五千万英镑给英国学校,只捐四千万美元给武大。那么多富豪捐武大,也没发现学术提升很多”

复旦校友对我说:“是这样的,复旦不行”,复旦出张维为和金灿荣这样的鼓动家,而身为武大校友的斯坦福本科和华大MD老爸则自豪地说:“兄弟我一直在说,“天下第一名校””。我们还不能以地域歧视人,但是学校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它们的风格还是应该指出来的。金政委是武汉人,被复旦训练成这样,而河北与陕西的少年窦文涛和王志安在武汉大学受教育后都成为知名的媒体人。

在富豪榜中排第8名的武大校友刘东升是我们天门老乡,他是泰康人寿的董事长。亲戚分享了这些照片,据说刘东升捐款将天门城关的老大桥重新修缮,改名为“万林桥”。

这都是什么年代了,还挂着毛主席万岁的标语,据说刘东升正是太祖的孙女婿。原来这桥是1972年建的,那正是我在天门的时间,印象中这桥没有这么宏伟。欣慰知道天门县河还在,没有断流,还经城关流过,我上次回去都快干了。

这宽度就是我们当年游泳的县河,我们小时候以游过县河为奋斗目标,但是闸附近的水面比这要宽不少。我没有在故乡玩水淹死也是幸运的,有次出去玩时,确实因为不知深浅,我差点在非县河的小河中丧生。

今天知道天门县河得到了治理,非常高兴。还应该努力持续维护,上次我还在瑞士发过这样的感概:“瑞士首都Bern十分漂亮,中世纪古城保存得很好,整个城市被马蹄型河流环绕。我今天冒雨在东端桥上看到这些美景,心中无限概叹,尤其当我看见河中清彻的流水时我很自然想到我的故乡天门。我们小时候经常在天门县河游泳,目测距离应该比Bern这河段还宽,当时还可以坐船去乡里的大姑妈家。亲戚告诉我天门县河已经几乎干枯了,沒有水了,有些地方就是些臭水沟。大家听到《洪湖水浪打浪》也只是远古的传说了,朋友说好多湖泊全被那些混帐的家伙们填了。这发生在我离开后的短短几十年里,瑞士Bern这河存在于1218年建城的几十万人口的地方,达800年之久,两岸全是住宅建筑,人家河水清澈到可以看见很深的地方,水量足到可推下面的游泳的小伙子飘流。这是令所有中国人深思的地方,并不是简单拍拍照回去吹牛而己。[Worship][Worship][流泪][流泪][流泪]”

另一位耶鲁老爸这样留言说明:“论本科院校,北京第一,武汉第二,西安第三,上海只能排到第四,广州无论是普通高校数量还是本科院校数量,都超过南京、杭州。这些城市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城。当然,衡量一个城市的教育实力,不仅要看数量,也要看质量。

“本文提供两个指标:一个是双一流高校数量,另一个是双一流学科数量。北京(34所)、江苏(15所)、上海(14所)、陕西(8所)、四川(8所)、湖北(7所)、天津、广东(5所)、辽宁、湖南、黑龙江(4所)。

“北京高校的含金量最高,67所本科院校中有34所是双一流高校。上海排名第二,有14所双一流高校。南京拥有除北京上海之外最多的“双一流大学”,排名反超武汉、广州。与原来的“211、985”格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成都的“双一流大学”达到8个,取代了武汉原来的位置,天津的数量也超过了广州。不过,这能否说明成都、天津的大学实力就超过了武汉和广州呢?未必”

虽然大学不能以培养出多少富豪为终极目标,因为还有学术与对社会的贡献等指标,但是北京那么多的高校只有五人上榜。清华只有一位毕业生进入前四十名,国家对它们的巨额投资应该分些给武汉大学和华中科大。

网友容易弄混我经常说的同济,现在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上海同济以医学院创办,50年代同济医学院整体搬迁到了武汉,成为中南同济医学院。当时武汉同济本来是会与武大合并的,但是短视的武大领导要求我们完全去同济化。恰好同济的很多老牌教授还活着,他们不服,声称当年迁武汉时同济的一级教授比你武大还多。所以同济决定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因为华工承诺保留同济品牌。但是工学院不适合拥有医学院,华工屈就将校名改成了华中科技大学。

然而华中科大合并同济后就翻脸,他们试图支解同济,长期只安排同济拥有副院长。当时同济的悲惨状况激起海外校友的热烈讨论,校友会主席委托我在2015年写下这篇檄文,当时正是我们与同班同学去阿拉斯加邮轮之前。没有想到知乎也出专栏评价这篇文章的影响力,我可是署的实名,时间也列出。当时文章反响很大,直接或间接导致华中科大屈服,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任命了同济医学院的正院长。我们当时所为,就是以舆论逼迫华中科大对现当年的承诺,也就是在西方世界的契约精神。人生可以做出很多令我们资深后可以对孙子们吹牛的故事,这个应该是令我自豪的事情之一。

与华中科技大学的领导探讨母校同济医学院的发展

雅美之途,2015年七月27日

自从2000年我们的母校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筑学院等共建华中科技大学以后,同济在华中科大里的发展一直牵动着众多海外同济校友的心。我们为同济医学院校园近些年建筑环境的改善而高兴,也欣慰两所著名的附属医院同济和协和医院的良好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在这合并后的十五年里,母校同济医学院的发展明显滞后,同济医学院的品牌日益式微,这些都是我们海外同济校友不愿意看到的事实。

我们珍惜同济的品牌,迫切希望看到她能在华中科大的领导下在维持同济高品质的前题下迎接未来的挑战。这种期望在我们海外校友相聚时显得格外的浓烈,特别是在拥有近千人的同济海外校友讨论母校的现状和未来的时候。大家一致建议,我们需要以同济海外校友会的名义传递我们的声音。作为校友我们深切感谢母校的培养的同时,我们已经完全脱离了与学校的任何利益关系,所以我们在这里说出的那些真心话,除了展现了对同济的一片深情与关心外,没有其他任何的目的。我们发出这个呼吁是着眼于同济医学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华中科大里面的发展,这本身也是为华中科大的未来着想。因为医学院为华中科大最大的学院,而医科和工科也是学校多次重申的办校的重点特色学科。我们写信给你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希望看到同济的滞后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后果。

众所周知,同济是拥有优良传统的中国名牌医学院,说出这话时那些教导过我们的著名教授的身影就在我们的眼前。德国医生创立的同济和她后续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启蒙和传播,实际上现在我们所说的西医也就是通过北京协和(代表美国的慈善家洛克菲勒和医学界的努力)和上海同济(德国的医学)为代表的医学院传到祖国的。同济医学院在五十年代整体从上海迁汉,对我们故乡人民的健康与医疗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同济以往高质量的教育也表现在她遍布世界的杰出校友们身上,现在同济在美国的校友里拥有几百名各专科的执业医师,学术界更是出现了哈佛和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有影响力的正教授,已经有校友成长为美国著名医学院的科系主任,他们的努力正在推动着我们对医学新知的认识。

可是当我们满怀信心希望同济能够在华 中科大得到更大的发展时,我们看到的是因为华中科大领导层的政策造成了母校多次失去了诸多的发展良机,现在我们同济海外校友已经是真正为母校的品牌担扰 了。我们对同济现状的判断也不是孤立的,连兄弟院校在美国当教授的朋友都感叹:“可惜同济现在没落了,不正之风盛行。”?

华中科大在决策上不明智的鲜明表现,莫过于其试图将同济医学院的基础部整体迁武昌主校园。如果当年没有我们的同济老教授们的坚持理念,华中科大领导层最终同意了专家们的正确意见,我们现在可能看到的是一个破裂的同济。我们在这里应该讲讲医学教育所固有的规律。为了促进临床和基础的融合,欧美的医学院的医学基础学科,像解剖,遗传,药理或病理等科系,都是紧邻医院或在离医院很近的地方。西医通过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上海同济医学院传入中国时,也是遵循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紧邻的传统。正如一位在美国常春藤的医学院做正教授和医生的同济校友指出的,在现在已经被美国和西方国家证实为行之有效的医学教育系统里,也就是以解决病案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医学院要求医学生在第一年就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来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术。

医学院和医院的密切合作对在基础科系做 疾病基本机制研究的学者尤其重要,也为临床实践提供必不可少的新思维和研究进展。在英国系统的国家很多重要的研究都是在医院完成的,青霉素发现于伦敦的圣玛丽医院,  胰岛素的发现更是多伦多医生和基础科学家合作的成果。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将一位白血病人的全基因组测序,这是现代基因组科学家与临床血液病和肿瘤学家通力合作的结果。如果人为地将他们分离在一个城市的两端,我们将很难看到如此里程碑式的医学进展。

我们还可以在这里列举中国医学院合并后的另一个悲剧。开启中国大学合并之风的浙江大学,她的校领导把位于杭州市中心黄金地皮的原浙江医大的校本部给卖了,得到了当时认为很大数目的数亿人民币。然后,在一片带围墙的以前为湿地的新浙大主校园里建了一个崭新的浙大医学院,那里是几乎看不见病人的地方,新浙大医学院的邻居可能是农学院,生科院或外语学院。而原浙医大的附属医院还在城里,也就是说浙大医学院与临床医院就这样完全人为地脱离了。稍懂医学的人去新浙大参观,看见那破坏了整体医学教育结构的医学院定会百感交加,浙大完全是不懂行的人在当政啊。这样沒视野的事情不止浙大一家,同为工科出身的华中科大并了我们的母校同济医学院后也有此想法,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誓死抵抗的同济教授们。

我们在这里可以进一步谈及我们所熟悉的美国医学教育体制,这也是世界领先的人材辈出的系统。一般情况下,美国相当级别的大学都拥有一个巨大规模的医学院或医学中心,医院作为医疗诊治的实体为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了基地。然而,即使是临床科系的教授,他们的实验室可能就在医院里,但是他们的学术任命都是由医学院管理的,而像华科大这样的校本部的董事会掌握着最终的审核权。拥有顶尖医学院的美国大学的医学院院长,同时又是大学的副校长和管理大学庞大医疗系统的总裁(CEO),这样的行政结构无一例外地存在于霍普金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这些排名前六位的美国医学院中。以霍普金斯医学院院长为例,他统筹包括六家医院的医疗系统和在那里面数以千计的医务人员。 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是充分考虑了医学院和医院在教学,科研和医疗中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济和协和医院只有在医学院统一管理下才能使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更上一层楼。

我们对一位知情的校友的这样的留言感到震惊:“前2年华科大在录取新生的名册上就开始写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弄的好多校友的孩子想报名找不到学校”。这是纯粹的去同济化的措施,一位校友瞬刻间的发言为“这个得坚决抵制!”。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恢复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及四川大学沿 用华西医学院或中南大学沿用湘雅医学院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今天,我们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华科大招生时,还使出“华中科大医学院”这样的做法?华科大招生人员这样做,除了伤同济人的心,难道对华科大还能带来什么好处?

我们更不明白的是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长期没有正院长,她恐怕是全中国乃至全世 界唯一的名牌医学院的院长职位长期空缺的。我们即使在华中科大的内部比较,华中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有没有院长?同济医学院没有院长,同济没有权力任命自己的像解剖或药理系主任和其他重要教授的权力,而把这些权力交给可能完全不懂医学的校本部领导去执行,同济医学的教育品质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将顺理成章地日渐下降!

我们已经非常明显地看到校本部做出的将医院与医学院剥离的政策对同济的伤害。此决定据说始于2005年,华科大领导还是听信了下级研究室的一个显然是外行的官员的建议,惊人的决策包括去掉医学院的人事权和财务权,让医学院正院长职位长期空缺,并且使医院与医学院平行管理,这是完全违背世界范围内医学院与医院密不可分的传统与现实的。同济医学院学生的临床教学依赖于附属教学医院,而医院诊疗技术的提高也得益于医学院相关教授的 基础支持,大家是一种资源共享,  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关系。这里面的关键还是要恢复和加强同济医学院的建制,海选有威望和强有力的同济医学院院长,然后在与华科大领导层密切合作的情况下拥有相当的人事任命权和财政支配权。

我们海外同济校友是支持华中科大对同济可能存在的不思进取的状况进行改革的,同济医学院在你们管理 下,荣辱我们共同拥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需求必然加大,华科大领导应该认识到办好同济医学院的战略重要性,还是一位校友说得好: “一个一流的医学院一定是华科大的福音!”。我们在此诚恳地向华科大领导作出如下数项呼吁。

第一:我们应该珍惜同济的品牌。在现在华中 科大让同济医学院行政结构空虚化的政策下,对同济品牌的维持与光大将会造成负面影响,那将会是对华中科大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我们呼吁华中科大在今后招生和对外宣传时,杜绝任何去同济化的做法。我们感谢华中科大支持同济医院就品牌之争与上海同济打赢官司的战绩,我们同时认为“同济医学院”也应该正式注册商标,甚至有校友提议愿为同济医学院正式注册所涉及的法律费用,在海外同济校友中进行募捐。

第二,华中科大应该尽快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海选同济医学院的正院长,我们同济海外校友总会将会乐意为学校筛选候选人积极提供参考意见。院长候选人应该展现出领导国內一流医学院的潜质,首先他或她理应为各自专业领域的受人尊敬的学者专家。这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在人品和业务上同样杰出的教授,才有可能提升同济的水准到另一个层面。同济拥有聘任梁之彦教授和 裘法祖教授这样中国杰出的生化学家或外科专家作为院长的传统。

第三,华中科大应该授予同济医学院院长和相关院级领导的人事权和财政权, 并且在校领导的统筹下加强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在教学,医疗和科研的密切合作关系。这是符合全球医学教育的规律的,诚恳希望华科大纠正教学医院与医学院分离的政策,附属医院为医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现在开始还来得及。

第四,华中科大应该加大对大学整体发展至关重要的同济医学院的投入。华中科大以其传统理工的强项学科闻名全国,同济的加盟应该加速了华科大迈向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步伐。同济医学院早已经是华中科大的一个重要的学院,我们是共荣辱的,大学最大的失策莫过于架空同济医学院。只要华中科大通过海选医学院正院长来重视医科,全院职工在华科大和具有统筹能力的医学院院长的领导下,同济医学 院将和华科大一起创造更加值得我们校友骄傲的未来。

附件:美国名牌大学的医学院和商学院等下属学院拥有不同品牌的比比皆是,沃顿商学院可能比校本部的宾大还著名。现列出一些美国的例子,希望能促进华中科大对同济医学院品牌的珍惜。

备注:

第一稿前言(2015年7月24日):大家上次(6/17-18/2015)在群里 (天涯同济人)热烈讨论了同济的现状与前程,校友会汪尔佳主席建议我汇总,我同意了。去欧洲开会一直拖着,抱歉了!今天才起了个大早(4点50)将初稿草就,供讨论修改用,谢谢大家!

第二稿前言(2015年7月26日):这是我的第二稿,非常感谢众多校友在群里和私微和电邮的建言,特别是两位同济校友总会主席刘恒意和沈四九校友专门对第 一稿文字进行了修改和建议。文稿得到校友会的胡培怡和张政校友的支持。第四点建议是根据刘恒意的建议整理,第一点建议首先由汪策群主提出,然后参考诸位建 议写成。我会再根据大家意见斟酌,但是我的心已经快要随先遣出发的同学飞往阿拉斯加了。我们81-2的11家来自中国,瑞士,德国和美国的同学将会展开计 划了一年多的阿拉斯加邮轮之旅。谢谢大家,此过程学到不少,也恳请海外校友会的理事或董事们能参议此事,以恰当的方式向华科大建言和呼吁(最好是当面呈交华中科大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