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否比别的种族更聪明?
文章来源: 雅美之途2018-04-28 17:09:31

中国人是否比别的民族更聪明?这是一个群里讨论的话题。我在美国这几十年里见过很多极其聪明的人,各种族的都有。那些说话两眼发光,争辩起来一环套一环的人。有的nice,我们欣赏;有的aggressive,我们容忍,因为我们的世界需要保护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我在当高中辩论裁判时,见到过集敏锐、激情和幽默于一身的美国黑人高中生,这些能佐证他们在美国政治辩论和表演与运动中的杰出表现。大家既然讨论此议题,我也加入,这是我的一些观察与疑问:

美国以华裔为主体的亚裔高中生现在全面超过曾经是美国最为杰出的犹太裔高中生。以统计数据说话,华裔应该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过细分后的所有种族的高中生。不仅仅是学业成绩,应该是总体的表现,包括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重点体现在以智力为背景的数学与各类科学竞赛。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这趋势能否在他们后期的人生中持续,还有待观察。

我长期的观点是早年过份的重复性训练会抑制后期的好奇心。幼年富有创造力的兴奋性脑细胞承受不起过份的刺激,超强度的被动刺激可能会导致神经元成片的死亡,就像妊娠期间即使轻度饮酒都会造成脑细胞大量的死亡那样,为华大医学院Science文章的核心结论,这是我可能的科学解释。但是在天才教育的领域,又存在一个10,000小时的著名理论,就是在任何领域如果你想成为世界杰出的人才,你必须投入至少一万个小时的训练,这在体育、音乐甚至国际奧数上都有体现。当然,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重复行为,你如果感兴趣就不会觉得累。

谈及美国的学术竞赛,让我想到一个很好玩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华裔或亚裔妈妈的厉害。比较母亲为华裔/父亲为白人和母亲为白人/父亲为华裔的跨种族婚姻,他们的孩子在高中毕业之前的表现,前者比后者好得不仅仅是具有统计学差异,是成倍地好。这里白人甚至可以推广到所有非亚裔,但是必须是对等比较。也就是说后代的基因都是50%对50%,女孩遗传组成的百分比完全相同,男孩则存在Y染色体的种族差异性,这样孩子成就之不同的最重要原因是妈妈所带来的种族与文化。况且美国白人男性在孩子教育上相当放手,中国妈妈不仅把孩子教育得有竞争力,还把外国人老公盘得团团转,有时我甚至认为她们在公开场合太不考虑丈夫们的感受了。白人丈夫只有顺从的命,有次虎妈把老公在天没亮时就叫醒,他似乎进车子里才知道,他们因为孩子练琴而必须从纽黑文赶往水牛城。

杨振宁曾经有句名言:他得诺贝尔奖的最大贡献是提升了中国人的信心,不再认为我们在智力上不如人,尤其是他在极需数理思辨能力的理论物理领域。这点有他的道理,只是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的61年以来,华裔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只有九位(李政道、杨振宁、高锟、屠呦呦、钱永健、李远哲、丁肇中、崔琦和朱棣文); 华裔拥有成百的国际奥数金牌获得者,但是Fields Medal(数学菲尔兹奖)华裔只有UCLA的Terence Tao(陶哲轩,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澳大利亚人)和哈佛的丘成桐。这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连伊朗裔都有,法国人更是辉煌,中国缺席。这11位中的九位获奖是因为在美国的成就,九除以五百万美籍华人都算低,11去除14亿中国人就别提了。这里还有一个鲜明的事实:这些海外华裔诺贝尔得主中,除了高锟的获奖工作诞生在英国外,其他人全部是美籍华人,高锟现在也在美国。遍布世界的海外约五千万华裔中,美国华裔只占10%,约五百万左右,为什么华裔在德国或法国就不能产生诺贝尔奖?别说诺贝尔奖了,欧洲人让华裔拥有自己的研究组的都少。

作为对比,这是犹太诺贝尔奖的Wiki资料:“As of 2017, Nobel Prizes have been awarded to 892 individuals, of whom 201 or 22.5% were Jews, although the total Jewish population comprises less than 0.2%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is means the percentage of Jewish Nobel laureates is at least 112.5 times or 11,250% above average”(大意:截止2017年,892位人士获得诺贝尔奖,其中201位(也就是22.5%)为犹太人,虽然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2%。这意味着犹太诺贝尔奖得主的百分比至少高过平均的112.5倍或11,250%。)

中国人对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贡献有限,这个应该大家都同意,不用争辩。其实中国人对影响整个世界的哲学、政治思潮和艺术的贡献也有限。虽然欧洲人也曾经效仿过中国人的生活起居,但是中国在现代对世界的影响是有限的,中国可以组装出大量的计算机,但是芯片和操作系统是人家的。现在好了,有位院士怪微软不设防而让中国人更容易偷版微软视窗,这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逻辑?难道贼还要被盗者赔不是?

当然艺术之高低有时很难说,视受众的欣赏角度的不同影响。但是我还想举出这几点:

1。西方和中国的区别就像小提琴和二胡。它们同为弦乐,因为设计者创造力之不同,它们的艺术表现力天壤之别。还有中国如果没了边陲的少数民族,我们会少欣赏多少优美的歌曲和舞蹈?不过,话又说回来,现代改进版的二胡的表现力明显加强。

2。油画与国画,前者的视觉穿透性和艺术震憾性为后者所不及,后者的平谈与前者的色彩,随岁月越来越明显。我在佛罗伦萨,欣赏过一幅描写3-4人宗教杀人场景的油画,刀子刚拔出时的血溅瞬间,各人的不同表情,稍远点看更具恐怖感;

3。为什么只有西方才出现交响乐?我有次与朋友去听圣路易斯交响乐团的演出,朋友告诉我中国古代也有这种和乐的形式,不然怎么会有”滥竽充数”之说,但是中国宫廷的组合乐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交响乐这种精美与宏大的艺术形式?

4。凝固艺术建筑可以宏观体现东西方欣赏空间的不同视角,也包括太多文化与科学的成份。西方千年前可以出现石头做的宏伟教堂建筑,现在甚至都不明白那些穹窿是如何构建的,中国古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而难以保存。

这里又引出一段故事:我们近20年前首次去欧洲,也只去了意大利各城市和法国巴黎。我们在罗马的西班牙阶梯上休息时,正好有群从宁夏来旅游的公费团体,他们刚从米兰和佛罗伦萨过来,我便问:“看见那些教堂感觉如何?”,他们回答:“真是震撼!”,我说:“我们也有故宫啊!”,他们说:“故宫与这些教堂比,像乡村别墅”。我哑言了片刻,那段普通的对话,发生在中国人刚刚开始成群看世界的岁月,让我记到今天。

至今我们所获得的资料,不能证明我们比其他种族更聪明的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上崇尚做学问的人,但也是局限于古文或传统的琴棋书画,更容易推崇王羲之从小把一水缸的墨汁都写完的苦学精神。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远逊于西方人,不可能发现新大陆,也就没有因远航而产生的达尔文,对苹果落地更是熟视无睹。我们对思想层面的东西也缺乏兴趣,中国是一个世俗的社会,特别讲究人情与关系,重视家族亲人的福址,所以与神交流的宗教和契约精神都没有在中国产生,而中国拥有相当丰富的菜系和餐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