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科学上像辉煌时期的罗马帝国
文章来源: 雅美之途2017-10-10 09:53:01

昨天是本年度诺贝尔奖的最后一项:经济学奖只授予一位经济学家,那便是芝加哥大学的Richard Thaler教授。芝加哥的建筑学派可能比较分散,芝加哥的经济学派则专指芝加哥大学。Richard Thaler还不是超级名牌大学毕业的,应该说他的文凭来自不错的学校:本科,Case Western Reserve;PhD,U Rochester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当年不能像哥哥那样读东部的父母眼中的名牌, 只有去Rochester,然后在伯克利得博士。

因为芝大盛产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至于一位芝大教授的夫人,在离婚协议书上要求分得部分她丈夫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这位夫人的预见还真实现了。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具体描述可见此报道:“Perhaps nobody has been as pragmatic about the Nobel as the ex-wife of Chicago economist Robert Lucas Jr. In her divorce settlement, Rita Lucas demanded a stipulation that if her husband won the Nobel within seven years, she would get half of the money. In 1995, with less than a year to go in the agreement, Rita Lucas collected."。

由于芝大离我们近,大量芝大校友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成就生涯:从至今仍然是论文引用数量之最(JBC蛋白测定法)的Oliver Lowry到开创肠道菌群领域的Jeff Gordon,芝大人太多赢得了我们的尊重。去年芝大校长在华尔街杂志发表文章,呼吁“言论自由为真正教育的基础”, 含蓄批判美国玩政治正确过了头的东西海岸的名牌大学。前不久群里讨论因敢言而在国内受迫害的芝大校友巫宁坤先生,我们佩服芝大的原因就是她教育出很多这样的学者,永远只是面对事实说话。芝大的这些特质确实与极度左倾的耶鲁不同,夸张点说,这些微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出炉后的人才成为做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真学者与纯人文的假绅士。

我在诺贝尔网站统计芝大教授得诺贝尔奖的情况时,刚好同济校友路过芝大Booth商学院的墙壁,那里展示了28位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芝大教授和校友,算上今年的共29位。仅以近50年来的诺贝尔奖记录评判,整个欧洲也找不到一所像芝大这样的大学,它还顽强地在芝加哥那么糟糕的区域生存着。

如果把对人类科学与技术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比作罗马,美国就是当今这样的罗马帝国,丝毫未见她衰的迹象。今年三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和三位物理奖得主均被美国人囊括,加上一位美国人获化学奖,以及一位美国人独享经济学奖。今年与科学相关的诺贝尔奖的10位得主中,8位是美国人,占全球的80%。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支配程度?仅从科技成就来评说,美国比当年的罗马帝国还风光。在这里应该告诫那些国内铺天盖地般转发唱衰美国帖子的人们,你们应该醒醒,美国仍然正当年。

我在读诺贝尔委员会关于化学奖的评语和Citations时感概万千,一句话被美国海归们带坏了的国内杂志崇拜现象,现在应该休矣。他们在中国发明了以CNS代替Cell, Nature和Science, 我们在美国只知道CNS是中枢神经系统,国内发明CNS的人还不是学医的。我在美国科学界几十年,从来没有在非华人科学家中听过有人使用CNS的缩写以代表杂志。

国内人跟风做结构发遍著名杂志,问题是诺贝尔化学奖甚至连引用他们的贡献都沒有,在诺贝尔委员会的87篇引用文献中只有武大校友和美国UCSF教授程亦凡的两篇。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涉及的发明冰冻电子显微镜为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带来革命的关键论文, 都是发表在我们这些外行甚至不知道的专业杂志,更不谈Nature或Science了。我把它们标记出来了,从诺贝尔评委笔中,他们是靠这些关键文章授奖的。对发表热门文章的追求,可以使时髦的科学家随时跟风转向已经形成paradigm的领域,而我们在科学史里最应该欣赏和鼓励的是那些制造paradigm shift的原创科学家,这点诺贝尔委员会几乎总能评价到位。

芝大的28位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的教授和校友:

今年的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及其相关的关键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