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侨办对我家的关怀
文章来源: 雅美之途2017-01-19 19:47:49

这是我妈妈最近送给我的微信(我仅将名字隐去),我在美国应该感谢湖北的侨办:"儿子我记得你小时候总说你们爹爹是长征掉了队,漂洋过海赶掉了船吗?即一样好处都没有捞上。现在我们可捞上了儿子漂洋过海赶上了船的好处了。由于我们是侨属,今天省侨办专门排了一个厅级干部来咱家慰问,还送了一个1000元的红包。这是春节慰问,感谢政府对我们侨属的关心。"

妈妈说的这番话钩起了我的回忆。我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子时常要求我写出我们家是如何来美国的,有次还加压让我把这作为新年的誓言之一,我都一直没有执行。回想当年,我的美国邀请信是在1990年的春天收到的,那信相当反常地走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我当时都以为它被寄丢了,那是沒有电子邮件的年代。可是美国老板提供的每年超过万元美金的正规博后资助在手,中国却不放行,因为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会议决定,也就是所谓的014号文件,顿时不允许我们随便出国了。只有拥有海外亲属的人士才能留学,不然会要求完成好多年的服务年限才行,那样会错过读书或接受科学训练的黄金时期。直系亲属的定义为自己或配偶的祖孙三代的直系血亲,拥有直系亲属的人员不需要赔款,也不需要完成服务年限;旁系亲属则规定为自己或配偶的亲兄弟姐妹及其子女,也就是兄弟姐妹和叔姑姨舅等,需要交付培养费后才能走。弄清楚直系与旁系血亲的概念需要懂点人类学,政治局在考验平民的智慧。这是纯粹涉及特权或阶层的歧视政策,凭什么你有海外关系的人就高人一等?

这个规定在北京执行起来不严格,时有听说违假的亲属证明,因为他们出国的人太多了。武汉不仅严,反而变本加厉,旁系亲属的还必须出具海外亲属提供的财政担保才行。询问为什么这样?答曰我们不希望看到中国公民在美国无着落,完全一帮土包子。写到此处,我和太太无数次去面见湖北省教委的彭处长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当时下班后,一有时间就坐公交往省委所在地的水果湖跑。

我这毫无海外背景的人傻眼了,因为我是“爹爹海外留学掉了船”的人,我研究生的师兄借一首歌的歌词,“一场游戏一场梦”,来调侃我的美国机会。没有想到,我回家与太太查看亲属时发现:她有位舅舅在香港,这样我的美国梦才重新燃起了希望。香港舅舅只同意提供身份证,但是不同意担保,后来找到香港的表哥担保10万港币才能放行。虽然我到美国后不需要(也拿不到)一分钱的担保金,我还得承担香港律师楼的上千美元的律师费。当时湖北的政策是如果你有4000美元的银行存款证明,那怕是借来的都行,就可以免去海外担保的要求,但是这四千美元对于我们是天文数字。

香港旁系亲属的证明和担保才是允许我出国的第一步,我还得赔大约1.2万人民币的教育培养费,我当时只有每月62元人民币的研究生资助。这在当时是笔相当的巨款,只好亲属分担钱,当时富人的标准是万元户。这样我们通知好几家亲戚我们会去借钱的日子,然后轮流去各家取钱。当年武汉公交车上传说有人划包偷钱,我是用饼干盒装那超过万元的人民币的,我们研究所的出纳数了好长时间。省侨办需开具旁系亲属证明后,你才能去单位赔教育费,然后报省政府教委审批并出具证明后,公安局才给你办护照,当然有关系的人可以绕过侨办和教委直接递材料到公安局。那教委的彭处长在我脑海里代表的就是中国的闭门锁国,他还一板一眼地声称他如果不按规定办事,国家遭遇的损失是以万元计算的。多少年后,当我如此轻松地在美国的普通邮局办到美国护照时,真是感慨万千。

在不少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的人士的回忆文章里,大家喜欢提及刚抵美国时荷包里只有几十美元的艰辛,而我是完全负债来美国的。开始的工资是还美国老板为我预付的1300多美元的单程机票,然后是国内万元人民币的赔款,还有香港律师楼的费用。在美国初遇的环境总能给我希望,我在这里应该感谢我的导师史良如教授,他不仅推荐了我,他当时还在德国为我打气道:只要你能出来,一切都好办。后来的发展证明确实如此,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那趟从北京飞香港再飞美国旧金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