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原创性工作的发表与趣闻(七)
文章来源: 雅美之途2013-04-01 17:55:23

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桑格从剑桥生物化学毕业后留校做博士后,他也在瑞典的一个知名的蛋白质实验室做过短暂的实验。走出国门使桑格更能体会到剑桥的可贵,瑞典实验室的老板没太多涉入实验,就直接要求文章的署名;而桑格在剑桥的博后导师,既使为桑格选定胰岛素的相关课题也拒绝在论文上放上自己的名字。所以桑格后来说,他和瑞典老师合作发表的那篇Nature文章是他最不舒服的一篇文章。桑格后来在美国的西北大学也做过一至二个月的学术访问,但他婉拒美国方面的任教邀请,返回剑桥并在那里度过了整个学术生涯。

桑格是一位勤于动手的科学家,二项重大成就都是通过技术的突破取得的。他本人也承认,科学家的生涯中可能涉及的教学,行政和实验研究,他仅对后面的一项精专,前面两项都不行。在接受采访时,桑格称自己不喜欢作公开的演讲,虽然听过他讲座的人说他的报告也很精彩。他在年鉴上总结自己一生的工作时索性以"测序,测序,测序"作为文章的题目,该题目也很好地概括了他从事的蛋白质,RNADNA的测序研究。他给我们带来的基因测序已经走出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范畴,甚至最终将会影响到历史,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人文或社会科学的领域。

桑格也不乐意坐下来写文章,不仅他的研究论文就是回忆往事的文章,也具有科学家的平铺直述的特征,很"Dry"或"干练",短的句子可以由六七个甚至四个英文单词组成。桑格从研究生开始,四十年来一直处于实验研究的一线而且成名又早,但是你在公共检查系统能查到的他的论文和评述还不超过一百篇,并且一般很少的文章是多过五位作者的。桑格也在他的文章中,对一位长期在他手下工作但没能在文章中署名的技术人员表达了歉意。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生化所的洪国藩曾在桑格实验室进修过,并获桑格的高度评价后回国,但是由于桑格不喜欢著文的缘故,洪国藩在他实验室可查到的与桑格同时署名的文献中只有一篇第三作者的文章。此文放入博客后,网友专家指出洪国藩在那里还有篇单一作者的论文,再次说明剑桥鼓励年轻科学家独立发表文章的传统。桑格很多里程碑的文章都是他为第一作者,这在美国是不可想像的,因为受训者会觉得拿不到作为未来找工作的资本而放弃加入他的实验室。这从另一侧面说明,桑格并不太享受从头到尾训练学生或博士后的过程。

但是在英格兰当时的那个学术环境里,桑格有资本和机会这样做。首先,他的胰岛素获奖的工作是靠博士后的资助完成的,博后的导师又那么豁达;随后他拥有的是几乎不需要申请研究经费的永久职位,桑格可以按照他的喜好将研究组始终维持在学生和博后都较少的状况。桑格不愿意像巴尔的摩那样做桃李满天下的Empire Builder,但他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Porter就成为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桑格严格遵守英国的65岁退休制度,他的这一决定使很多人诧异,他说他自己也觉得来得突然。他说他这般年龄还做研究,如果达不到他期望的水准,他自己也会觉得不安,还不如把位置腾出来给年轻人。熟悉他的人说他是真正意义上的退休,就像退休那天,他放下了加样器然后离开了实验室一样。你也能从此描述中体会到桑格一直是位亲手做实验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