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不懂天津人--天津人嘴馋(林希)
文章来源: spot3212014-01-29 18:36:24

天津卫有两句话,一句老话说“吃尽穿绝天津卫”,说的是天津人对自己吃穿水平的定位。天津人认为全中国就是天津人最讲吃穿,而且也只有天津人最会吃穿。

第二句老话,说的是“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由此人们又可以看出来,天津人不仅可以把自己的钱全部吃掉,而且就是借钱吃,也不以为是过错。

就是因为天津人爱吃,所以天津的饭馆多,街头卖小吃食的摊摊也多。天津人一天二十四小时,无论什么时候想吃,都能吃到你想吃的东西。天津人也常说:“半夜下饭馆,有什么吃什么”。但是真正半夜下饭馆的人并不多,那些真正嘴馋的人,等不到半夜,就跑到饭馆里去了。

既然天津人如此讲究吃穿,那天津人一定有自己的吃法了吧?说来惭愧,天津的饭馆,没有一家是天津饭馆,因为天津没有自己的菜系。天津的饭馆,解放前,大多是山东菜系,无论是登瀛楼饭庄还是正阳春大饭店,挑出来的名号,全是山东大菜。那时候,天津人的讲吃,其实就是吃人家山东菜,吃的是山东口味。

天津人为什么爱吃山东菜呢?因为山东菜的最大特点,就是货真价实。山东好汉的作风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山东饭馆的饭菜就正是体现了这种山东风格。进得门来,无论吃什么全都是一大盘,说是吃肉,上来就是一只大肘子,足够五个人吃的。山东饭馆就是这么个卖法,他不问你吃得了吃不了,他就是这么大的盘,盘小了,他怕你说是看他不起,怎么我就吃不下一只肘子呢?山东人认为,饭量小的,不是好汉,鲁智深一顿饭吃多少来着?他一吃就是一整天,你说说他吃多少吧?

但是到底天津这个地方人多,光是山东馆,也满足不了市面上的需求;于是随着商业的发达,其它的菜系,也就引进到天津来了。俗话说无商不吃,商人们做生意,就是要吃饭,一宗买卖,从谈判到成交,全要在饭桌上进行。天津是个商业城市,来天津做生意的不光是北方人,也有南方人,南方人认为山东菜口味太重,人家要吃江南菜。那怎么办呢?于是从上世纪初开始,广东菜,四川菜渐渐地也进入天津了。到了解放前的40年代,天津已经是全中国的各个菜系全都有了,这时候再说“吃尽穿绝天津卫”,也才是名副其实了呢

天津人发现自己的吃文化,那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上世纪70年代各地都在创建自己的吃文化,天津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没有自己的菜系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挖掘来挖掘去,天津人发现,原来我们也有一种名闻天下的食物,那就是有名的狗不理包子。严格地说起来,狗不理包子算不得是一个菜系,但是天津没有别的菜系,于是这狗不理包子就成了天津的菜系。笔者小时候,狗不理包子铺,就在一条小胡同里,进去之后,一盘包子,桌子上有蒜瓣儿,还有一个小醋壶,别的就什么也没有了。到了今天,狗不理成了天津的大饭庄,你再进狗不理,就另是一种气派了。坐下之后,先是冷盘,再是热菜,一道一道,直吃得你一以为吃完了,这时候才给你端上来几盘包子,这才是你要吃的狗不理包子。所以,你问吃过狗不理包子的人,狗不理包子味道如何?他们中的许多人说不清。为什么?那就是在他们吃狗不理包子的时候,嘴里早已经吃不出味道来了---“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就是这个道理。

天津人后来又发现自己有一种独特的饭菜,这就是天津人最爱吃的一种传统饭菜---贴饽饽熬鱼。贴饽饽,就是贴棒子面饽饽,天津人管玉米面叫棒子面。饽饽全都是椭圆形的,长约20公分,大体上是一巴掌大小,厚度约2公分,以能够贴熟为限。贴,自然就是在铁锅里贴了。天津人的贴饽饽熬鱼,先把鱼煎了,然后把鱼放在铁锅底儿处,再放上种种烧鱼的佐料,这时候再把饽饽贴在鱼的四周,最后盖好锅盖,大灶里烧起柴火,烧熟了,饽饽里带着鱼味,渔里还有一点饽饽味,这样吃起来才最香。

其实哩,贴饽饽熬鱼,原来是一种渔家的吃法。渔家吃住在船上,一网鱼上来后,熬在锅里,鱼的四周,再贴上几只大饽饽,一把柴火,就烧熟了一锅饭,然后一人一只大饽饽,一人一条鱼,蹲在船帮上,吃起来又热又香,吃完之后,弯下腰来在大河里把碗一洗,这样就算是吃饱了,日子就是这样一种过法。天津百姓爱吃贴饽饽熬鱼,就是昔日的渔家遗风。天津人的许多吃法,细究起来,全和过去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津人最爱吃的东西,还有一种另外地人垂涎的煎饼果子,也就是一张煎饼卷着一根油条,讲究的,再在煎饼上另加一个鸡蛋,如是而已。天津人为什么吃煎饼果子?方便。两种东西卷在一起吃,历来是天津人的一种吃法。天津人还有一种吃法,是大饼卷牛肉,半张大饼,当然是很大很大的大饼,一张饼二斤面,半张饼就是一斤面,再卷上半斤五香酱牛肉,一面走路一面吃,这叫“吹喇叭”。为什么有这种吃法?笔者曾在一部小说里做过分析,那就是这种吃法不需要吃饭的时间。何以连吃饭都没有时间?因为苦力们要赶船,肩上拉着绊儿,谁也停不下来,怎么办?就要一面拉绊儿一面吃饭。于是这样就有了一种吃法,就是“吹喇叭”吃法。

有贴饽饽熬鱼,到煎饼果子,大饼卷牛肉,直到“吹喇叭”,大家不难看出,天津的吃文化,基本上是渔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再说到上面的狗不理包子,其实也仍然是渔家文化,因为包子也是可以托在手上吃的,那就可以一面赶船,一面吃饭。也仍然是有做苦力的时间,没有吃饭的时间。

所以,严格地说起来,天津人的吃,是和中国传统的吃文化不同的。中国传统的吃文化,食不厌精,一个人要吃,大家就伺候着他一个人吃,是一种享受文化。而天津人的吃文化,类若美国人的方便吃法,以不占用时间和少占用时间为取舍,把肉馅包在面里,只要把馅做得味道好些,主食和菜一起下肚,这样就省去了好多的麻烦;把牛肉卷在大饼里面一起吃,类若风魔世界的热狗,汉堡包,基本上是方便食品。所以,天津人的吃文化,和全国的吃文化比起来,具有平民意识。天津人的吃文化是一种具有近代开放意识的吃文化,是一种具有奋进精神的吃文化。

平时吃方便食品,到了海鲜下来,大大方方地吃一顿,算不算是罪过?偏这时没钱,借些钱来吃上一顿海鲜,算不算是不会过日子?人们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果然,“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就成了天津人的一种生活信条。吃海货的日子并不长,春天的海蟹,也就是十几天的时间,就算再加上后来的黄花鱼,大虾,总算起来,也不会超过一个月;过了这段时间,再想吃,就被有这么容易了。那时候没有冷藏技术,下来什么吃什么,吃过了,再想吃,明年见。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吃的时间短,而且借钱吃了海货之后,换钱的日子也有的是,不怕还不上。天津人嘴馋,说到底还是吃不上多少日子,也吃不上多少好东西。

现在自然不同了。天津人姨贴饽饽熬鱼炫耀自己的吃文化,但是天津人自己却很少吃贴饽饽熬鱼了;天津人现在讲究吃粤菜,吃西川大菜,再有就是吃潮州菜,近来又有什么马来菜,还有日式料理,韩国料理。而且现在天津人也用不着借钱吃海货了,第一是有了冷藏技术,海货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可以吃到嘴;第二是有了空运,上午从长岛才打捞上来的海鲜,两个小时就可以在天津上席,保证吃个新鲜,就是这时候你没有钱也不要紧,因为借钱吃海货的时已经永远过去了,现在是不化自己的钱吃海货,那才是越吃越会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