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凤仙 - 第十章 冷漠的世界 第八节 后记
文章来源: 乐闲人2011-10-02 14:58:11

我写凤仙源自于对母亲的思念。

2004 至 2005 年我在写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苦于对当时的历史环境不熟悉,常常中途辍笔去查找资料。为了不耽误时日,于是就萌生了在继续写历史题材的小说的同时,再写一部我熟悉的题材的想法,因此,《柳凤仙》便诞生了。写好之后搁置了一年多, 2007 年重新修改一遍,做为网络小说首先在新浪发表。

我的母亲去世已经十年,这十年时间里,母亲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在脑际,在与子孙辈的天伦之乐中,每每深切的感受到当年母亲的艰辛和慈爱之心,总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

书中凤仙对母亲的思念就是我亲身的感受。描写拾柴路上的那些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忘不了母亲把端榴果塞进我的嘴里的情景(见二章二节),更忘不了第一次吃西瓜的经历(见八章八节),这些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它的价值所在。这价值就在于要感恩于这伟大的母爱并世世代代的传下去,感恩的最好表现就是要孝顺,像凤仙对待晁家兰那样,传递母爱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母爱(父爱)的温暖中,像凤仙对待雨青那样。这样,世界上就不会有孤苦的老人,也不会有失去父母关爱的儿童。这也是我在书中不厌其烦地描述凤仙抚育雨青的过程的原因所在。

这是我写《凤仙》的本意之一。

凤仙是一个孝顺的人,也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她把对母亲和孩子的爱推及他人,做到了无私奉献和恪尽职守,自然在她的身上衍生了许多情节,这些情节大都是虚构的,但都是浓缩和提炼后的真实,读者稍加体会,总能在周围找到类似的事来,但也仅仅是类似而以。

由于我长期在中小型企业工作,对这些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对数万个这样的企业的在改革中消亡怀有深深地惋惜之情,因为这样的企业为许多人提供了生存保障,他们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和目前在私营企业里打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是他们的父母厂,包他们的生活,包他们的住房,包他们的生病治疗,他们习惯了那种虽不富裕但安定无忧的生活。我之所以把凤仙安置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生活和工作,因为我熟悉这样的生活和工作,写起来从容自如,人物和情节真实饱满。有的读者会认为凤仙的结局处理得太凄惨,与盛世不尽相符,有的人更直言相告,希望凤仙能获得幸福美满的结局。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传统上,中国人都喜欢团圆美满的结局,但我觉得那仅仅是空想,是一种让人看了即时激情迸发却无法实现的空想。我写此书时,原来所安排的第一种结局是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但是,我放弃了。为什么?试问?因 50 后 40 后一刀切而下岗的工人能不能再找到适合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上生病和孩子读书(免费进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 2006 年才从农村首先开始,城市是在 2008 年才开始),他们怎么处理面临的困难?因此,凤仙的命运是社会上一类人的命运,虽然这类人的比例很小,但用这个比例乘以 13 亿,就会变成一个值得引起人们重视的群体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凤仙》这本书是平民的改革史诗,是许多消亡企业的悼词,是为柳凤仙们所唱的挽歌。

史诗是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在共和国这段历史中,曾有那么多像西州绣花厂那样为人民提供安居乐业保障的全民或集体性质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在在短短的时间内消亡了,还有许多如苏宛霞柳凤仙一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经营者和无数舍己为公的劳动模范,他们现在每天都在望着自己的那些奖状发呆,不明白他们几十年忠于理想忠于事业,干得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到头来会落得这样伤感寂寞。

悼词是惋惜和痛心,官员瞎干预,蛀虫内部瓦解,大锅饭养成的惰性和“抓大放小”的宏观政策是导致这类型企业消亡的基本原因,谁都知道,把利润丰厚的垄断型企业握在手里,让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自生自灭意味着什么。我实在揣测不出那些掌握着决策权和话语权的官员和学者在促进“抓大放小”政策形成时,怀的是什么样的心态,他们攥紧了自己的金饭碗不放松还不停地提高金碗的含金量(当时,一位重要的大员曾洋洋得意地对其下属说你们的工资马上就要翻番了!),却毫不犹豫地在瞬间砸碎亿万人的粗瓷大腕,使他们在一夜之间从工厂的主人重新沦落为私营主的劳力。他们想过千百万人在失去生存依靠时的恐惧心态吗?特别是那些 40 岁以上的女人和五十岁以上的男人。不管他们操持什么样的理由,这样做显然和“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古训相违背,看来他们的价值取向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肯定是利己的私欲,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传统美德相比判若云泥,否则,他们也就会把自己的“金碗”放到市场上去参与竞争,而这是检验为民还是为己的试金石。

挽歌则希望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关注,进而改善无数个柳凤仙们的生存环境,使她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有一份可靠的医疗保险,我说的可靠,是生病能得到真正的救治,而不是那种让人听得天花乱坠,伸手去抓时,发现却是一根稻草的医疗保险。

这是我写《凤仙》的本意之二。

不要责备我把这首挽歌唱得太凄婉,那确实是当时那一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我至今都为我过去的经历(九十年代以后)而伤感,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享受过一次双休日,连休息一天都像过年一样稀少(一如书中所述,凤仙放一天假,工人就山呼万岁),大多数的法定假日也都劳作在工厂里和机台上,甚至在大年初一也要加班,连续二十四小时、四十八小时是经常的事,甚至做过几次书上所描述的七十二小时,而这些加班没有任何补助,不是工厂不愿发补助,而是没钱发,能保住工资已经是很好的厂了。看到有些人能体面的享受双休日和国家的法定假期,心里真的好羡慕,心思下辈子能托生到这样的机关单位就好了。那几年,我经常去庙里拜佛,跪在菩萨面前祈祷时,总是希望菩萨能保佑我的那些同事们,不要让她们再如此辛苦,不要让她们在下世轮回中再次投错了胎。

小说的目的是给人们带来愉快,当然指的是艺术和美学上的愉快,我希望我能通过柳凤仙这一人物形象做到这一点。如果柳凤仙的言行举止能在一些读者心中引起共鸣,我将十分欣慰。因此,我希望读者能喜爱这本书并不吝赐教。

这是一部网络小说,难入一些人的法眼。我并不以此自卑,长年累月地在几方网络田亩耕耘着,我感谢科技进步,给了我这几方田亩,使得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有述说衷肠的地方。让那些各种大赛红红火火的展开吧,让那些走红的人物继续去走红,直到他们站着挣钱把腰都挣弯了。我并不羡慕这过眼烟云般的瞬间绚丽,我相信植根于人民土壤中的作品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我在田头耕耘。

百年风雨可算长?溪头荠花年年香。



2005 年初稿于纽约

2007 年修改于上海

2010 年再次修改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