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挑灯夜读《天堂里的叹息》--BY断肠人在天涯
文章来源: 安琦吴2013-01-26 11:43:36

天堂里的叹息》说的是一位名为约翰的男子死后灵魂飘游的故事。人在死亡之后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神秘而又千古不变的话题。科学家们发现,人在死亡的那一瞬间体重骤然减轻3/4盎司,有人因此相信,这3/4盎司的重量就是人的灵魂脱离了肉体,进入了另外一个空间。我们也看到不少影视剧中描写过人死亡之后,好人进天堂,坏人下地狱的情景。安琦的小说也用这个切入点,细致地描绘了约翰死后回顾他整个一生的历程以及他的情爱史。安琦所有的小说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仅能够引发人们思考,而且思想内容健康。什么样的小说在我看来是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呢?比如说:一个自私自利的卑鄙小人却过上了无比美满的幸福生活。有人说这叫真实,我不太同意。是的,这样的人也许世界上确实存在,但是并不值得作家宣扬和称颂。蜜瓜曾说,《红与黑》也是描写反面人物的,小说不一定非要描写正面人物。这话是没错的,可是关键是,《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个什么下场我们都知道,如果小说以他的飞黄腾达而收场,那么这部小说肯定成为不了世界名著。小说当然可以描写反面人物,可是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从头到尾只有接受没有给与的人,一个没有展现任何人性美的人,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样的小说,我会认为是思想内容不健康的小说。再啰嗦一句关于人性美,有些小说中主人公关爱自己的父母(孩子),这其实还算不得人性美,这叫有天良,但凡是个人不是畜牲的都应该具备。

 

话扯远了,接着说思想内容。安琦的小说,几乎都是通过故事,来告诉大家最朴实的道理,从各种人物中,投射出我们应该具备和推崇的品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真的更需要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生活理念。

 

安琦的文笔一如既往的亲切,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对细节的描写更增添了故事的可信度。整个故事带着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忧伤,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感概。

 

下面说说我个人的一些建议。(金砖来了哈)

 

首先,故事的开场白章节文笔优雅从容,可是我认为这样的文笔更适合写剧本,而不是小说。小说的开头一定要马上抓住读者,在情节设计上,最好有悬念。这样的小说,理想的状态是以紧张开始,然后逐渐松弛。比如,开场白可以是约翰死了,看见天使,他告诉天使,他生命中有一件事他一直不知道答案,因此是个谜。他想先知道,“那事是谁干的?!”接着在天使帮助他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的身世背景再被一一披露,似乎效果更好些。

 

其次,小说在情节的推进上,几乎没有任何戏剧冲突,完全是平铺直叙。当作小说看时,我还真的没有咱们多多版主的那种“即使错过了也非要把那些章节找回来看不可”的热情。我的感觉是如果漏掉其中的任何一节,关系似乎都不大。在设置戏剧冲突上,这个故事的情节推进部如《搬运工》更吸引读者。

 

第三:小说从头到尾完全是约翰的自述,这多少有点乏味。我们常看凤凰大视野,没有哪期节目是一个人从头说到尾的,都得穿插点图片啦视频啦,以增强视觉效果。电视如此,小说也一样,完全没有必要让约翰从头唠叨到尾。中间环节可以换个人作为主人公,换个视角来叙述,也可以完全跳出来,以旁观者的第三人称角度描述整个故事。在汤水里加点佐料会更好。

 

第四:也是最要命的,不知道为什么安琦的小说总是要起一个总结概括性特别强的名称。《搬运工》如此,《天堂里的叹息》也是这样。看小说名就能预感到嘉玲肯定不爱约翰,不然他叹息什么,肯定是他爱的人不爱他,他不珍惜的人却值得珍惜么?这么顺利成章的小说,你还唯恐天下人不知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总结概括一下,好像生怕咱们读者不知道答案和结局似的。你就不能起个像《双面胶》这样的名?看完了才知道这名啥意思,再不起个跟小说主题有关但别人猜不透的,像《末世劫》,要换我,就起个名叫《天花板上的月光》,骗你到底。

 

挑灯夜战看完安琦的小说,我胡乱评之,你们姑且看之哈。最后的感慨是什么呢?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还有呢?相见不如怀念呗。有些看似美好的事物,就别走太近了,让它们在记忆里永远美好下去吧。不要奢望当上帝,那得多痛苦?

 

嗯,同意梅竹,确实感觉像喝茶,惬意且味道不错,就是这茶叶略少了点儿。溜了。大家慢砸。

 

 

天堂里的叹息(一)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9785/201110/1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