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大型厂矿的建设
文章来源: 华府采菊人2021-11-20 09:52:49

一开始不是那么容易招到工人的,尤其是五十年代初期,农村有些刚分完地不久, 农民还满怀着希望张罗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呢, 甚至还有已经在城里工厂工作过好几年的工人, 也奔着那块”自己的地“回农村去凑热闹,所以乡里区里干部还得做动员工作,这是人算不如天算的事。

那时工人的工资, 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说, 确实不算低,因为整个社会消费就很低下,挣三十块钱就很不错了,而且1956年前厂矿职工的加薪, 确实事硬碰硬的。技术工人的工资, 的确高过一般机关小干部, 其实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 那种机关干部严格来说不是”干部“而是办事员。

拿我知道的江南造船厂的那些邻居爷叔来说。

一个初中毕业生, 若把自己当成葱, 觉得当个”写字间先生“要比在车间当工人”老卵“, 五十年代初期也是可以办到的, 那么到各个行政部门当个30来块的小办事员, 而当工人, 学徒期间只有津贴, 但是, 一旦出了师, 考了几级是几级, 最笨蛋的也能混个六十来块,如果有个初中文化, 首先不可能去做辅助工一定说技术工种的,到了1956年工资改革时, 我见过混得最高的是八级工120几块, 当然也不没几个,可拿个七八十没有任何问题, 而办事员中最有本事最能混的, 到了1956年工资很难超过五百大毛!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 倒真有当年的小办事员气不愤出来造反, 好歹也当过几年万人大厂的革命委员会委员, 那是后话。

如果夫妻二人, 男的在船厂当技术工人,女的在一家纱厂(上海习俗上把任何纺织部门的工厂都简称成纱厂)当挡车工,这时最不公平的事就出来了, 叫做”重工业不重, 轻工业不轻“,船厂自然是重工业,可技术工种不是扛东西啊, 就算是大伙公认的”苦活“-翻砂工, 也不是八小时都得搬砂箱啊,但纱厂属于轻工业, 工资标准低一些, 但挡车工就是必须八小时不停地巡走在自己看管的车面前!按现在的记步说法, 三五十里是有的,所以挡车工有胃病妇科病的比例很高。而且, 挡车工一定要三班倒的。

不管咋说吧, 这样一个家庭, 夫妻总收入不会低于一百五十块, 小日子很好的啰!即便生了五个小赤佬, 人均还是有二十块出头呢。

见过不少这样的家庭, 男的一辆自行车,比较老克拉的还会有一件皮夹克, 夫妻均有瑞士手表(上海表还没生产),老婆也有几件金首饰, 海虎绒大衣当然有。

但老婆就很辛苦, 要看老公了,三班倒回来, 碰上的老公是甩手掌柜, 就得赶紧洗手做羹汤,给老公准备二两小酒一盘花生米啥的。

但是, 这种人家在经济上没有很大压力。

至于这种人家对新社会显然是喜爱的, 不过,我也见过个把老爷叔,说起新旧社会, 则”生活肯定是新社会稳定啦, 不过呢, 新社会没有啥白相的东西“。

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对这种人不会有太大的冲击, 除非嘴太贱或者X太多事, 但上山下乡运动一来,上海的家家差不多都没躲开,工人们对子女的最高要求当然也是上大学, 但欲望不是那么强烈, 最低目标在上海当个工人,这个上海工人阶级从来都是很容易的事, 居然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奢求“,老工人用通俗易懂的大实话说”我是工人, 伊拉娘也是工人,阿拉两个工人阶级, 没有办法教育自家小人? 非要送到乡下给那些阿乡教育? 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