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等级制利弊之管见
文章来源: 华府采菊人2014-11-06 11:46:54

不少人讨论以前(55年)那个等级制度, 年轻一代以及虽不年轻但人云亦云, 总爱说文革前的如何平等, 上下大小一律平等, 或即便有差, 别也不大, 推而广之, 误变成那时住房免费工资一样全民公费医疗等等, 现在又有人站出来, 说是那个五十年代定的制度, 差别其实是很大的, 文革中的闹腾, 起因之一就是对那个不平等的一种反弹.

从供给制到工资制, 应该是一种进步, 虽说供给制也是个制度也是有规矩的, 哪个级别可三块肉哪个级别吃半片肉, 喝牛奶的毫升数则实在没办法定得那么细了, 所有的生活要完全靠规定给供起来, 一旦规定没有规定到的地方, 廉洁不廉洁的差异就大了, 是不能光说靠干部的自觉性的.不是战争结束了的解放后, 像打仗那么的紧张瞬间活动减少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战争年代的成了党政军的管理人员, 掌握着人财物的权力, 再由组织全盘张罗他们的吃什么喝什么睡什么穿什么等等事情, 十分不妥了, 而且权力在他们自己手上, 供给制未能规定到的细节, 就很容易可以随心所欲地自行处理了.

想必当年的中央, 在制定从供给制到工资制的转变时, 一定也想到了这些可能性, 保留了部分以前供给制的东西, 改称待遇”, 比如住房用车等等, 一般生活组织上就不管你了, 给你发工资, 你家老婆自个儿当你的管家吧, 免得没有规矩地乱拿公家东西, 造成一个公私分明的局面, 这是希望.

这钱当然不同阿狗阿猫一般多, 官大钱多官小钱少天经地义, 至于官的大小和钱的多少要差别多大, 因素太多, 大干部贡献大钱就得多些, 这个差别到底是怎么定下来的, 详情是不可能让你我之流知道的, 我们也不需要去知道. 工资制度的建立, 叫做有了个规定, 不好的规定也比没规定强, 规定就是个框框, 再混只要不出框框, 也有个限定, 因此, 本人觉得这个级别制度是有非常正面的意义的.

突然想到那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 里面就有个很形象的例子, 战争年代里, 那位老是和石二(光荣)叫劲的好像姓张的另一个团长, 到石团部来, 吃饭两人也较了劲, 把炊事班给大伙准备的一板豆腐也吃完了, 咋的? 吃了就吃了. 可在两人都成了将军后, 张到石家, 石显然就不能叫老婆或警卫员到军区食堂去随便就把东西拿回来了, 就得叫老婆去张罗这顿饭了, 因为他再二毬,也知道领了工资后的饭, 要自己家里出钱买菜买米的, 公是公, 私是私, 他也知道了, 若还是供给制, 他很可能二得永远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