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灵魂之本--<圣道三百言>序(二)
文章来源: 玄野2013-04-10 05:56:27
中华灵魂之本--<圣道三百言>序(二)
玄野
老子用"无身","功成不居","如水之处下","无为"等表达无我理念。老子所说无为是要消除自我面对天道时的僵硬意志,顺从道的一切,将自己的行为变成完全是对道的反映。道的运作方式都是流畅自然的,人必须完全消弭源于自我欲望自我意志和各种贪婪愚痴妄念的作为。佛学在人心方面钻研甚深,但并不关注政治学层面上的效应。老子将道投射到人心中,同时也将这样的人心点化在政治学的核心处,正是点石成金之手。
庄子寻道,但与老子有别,在于寻找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被各种欲望贪念支配的那个物质自我。庄子出世以寻找自我灵魂,但是因为中国传统信仰并不注重来世与天堂,所以庄子也就不可能构想一个灵魂存在的彼岸或者极乐世界。道教在这方面一直没有佛教那样信誓旦旦。佛教因为有印度六道轮回等信仰理念对灵魂世界的构划,他们对极乐世界的追求更加执着与现实。佛教到了中国以后,中国的信仰被植入其中,虽然外在是佛教形式,也用六道轮回的说法来教导众生,而骨子里却更注重佛就在你自己内心这个理念。当然,佛教和道教的融合,是信仰顶层的融合过程,是吠陀经所代表的信仰假设和易经老庄所代表的信仰假设之间的互相渗透。信仰终究要归一于那个唯一的天道上帝,两个原生文化的信仰融合也本顺理成章。老庄的信仰之路是游刃有余于繁华尘世并空灵飘逸,佛教的信仰之路似乎是直通极乐而置俗世尘源于无形无物。
个人直觉上,中国文化核心是孔老并立。孟子继承孔子衣钵,庄子延续老子信仰却又另起炉灶,无意因价值取向而束缚自己的思维。因为这个原因,世人多直呼其为庄生者。比较老子与庄子二经典,会发现老子是直透尘世的,而庄子是空灵出世的。从行文风度看,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乱象有一个巨大的责任意识和些许悲愤情绪,而庄子却表现得十分超然。从这一点看,似乎庄子境界在老子之上,这与我一贯的直觉有冲突。最近忽然悟到,老子的核心表达是无我,这一点已经直通天道了,而庄子依然在那边流连嬉戏。
人的精神价值到底在哪里?庄子是一层层擘开去寻找人真正的内心,而老子则直示内心。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群体性的,而人的内心精神必然同样带有这种色彩。从个体角度追寻自我的本质,如同庄子那样,涤除玄览,人就变得愈发轻灵,人的自我便缥缈无可追。从群体角度考察自我的本质,则如老子那样。其意在天地,心向恒宇,人的自我消失,人的精神变得极广大持重,天道般无所不在了。老子不是清净无为,超凡离世的,而是教导人以最真实最本质最智慧的为人方式和治国方式。这似乎是责任,却没有世人所理解的沉重;又似乎是飘逸,却没有世人想象仙界那样的不着尘埃。凡俗的嘈杂与天堂圣界的澄彻都合和一体。基于物质追求的阴,源自灵光挥洒的阳,如水火既济般融熔为一。理解老子,不应以凡世功利的眼光,也不能以仙界天国的角度。至于现代乖戾悖逆的批驳利用,害人害己而已,往圣也只得苦笑一声,懒于计较了。
老子将人的精神和现实的物质需求,或者说,信仰的神灵界和现实的政治界,整合一体实现。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所在,天人合一,阴阳一体。西方地中海文明是精神道德和物质行政二元分立又相辅相成。
近现代以来的诸多学者往往以学术凌驾信仰天道,用各种学术理念来标签固化老子庄子灵魂。所谓老子悲观弃世,因为小国寡民一章的田园畅想而定论老子是主张复古而阻碍社会进步的。此种断章取义害人至深。首先说,不虚心领会老子对天道阐释的深邃悠远与宏大辽阔,因其艰深而搁置,唯选择最浅显易懂的篇章中唯一的谐谑调侃,当作老子思考的最核心部分,至少可以说是辱没圣道的。而如此理解堂而皇之地宣传给国人,实在是罪莫大焉。其次,从历史情境看,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军事征伐距离的扩大,华夏区域的政治为膨胀的私欲所主宰,诸侯强国不务仁德,放纵贪欲,战火连天。其前,德治为纲,武力征伐主要针对大逆不道的行为;如今的战争完全源自某些君主的私欲。这样的乱局之下,老子劝导人们小国寡民,虽然不能实现,却表达了对错误政治生态的批判。
因为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自毁,我迟至年近二十才第一次读老子。当时就觉得奇怪,中国官方所定论的老子是弃世的,消极的,只有儒家是入世的积极的,为什么我所看到的老子的论述都是给人行事与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级智慧呢?中国既往的所谓传统哲学研究到底是在干什么?老子是超然入世的。世人在社会中的作为充满了妄动,因为被自己的各种物质欲望驱使着,被个人的虚荣驾驭着,被各种愚陋学说欺骗着,所以人的诸多努力往往带来诸多人间苦难。老子是启发人们将自我归于天道,然后用符合天道的自我来经营人事。佛教道教主要侧重于前者,儒教则主要侧重于后者。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儒道并重的世代,而重儒轻道的朝代总是着力于人事有余,自我向天道的皈依不足。
孔子建立了人从有志于精神追求到进入无我境界的修养阶梯。儒家虽为宗教,却重现世作为,避来世福报或天堂灵命。孔子有所谓"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祭神如神在"等等。这样的现实姿态往往招致道家的揶揄。当然,老子引天道以自观,且入世以成道,自不必以破儒来立道。唯有"大道废,有仁义。"等泛泛批驳世人的虚伪和局限。庄子讽儒家以明道,一部南华真经中老聃与孔子交错出现,多讥讽孔子囿于世俗虚名。孔庄之间,我更倾向于孔子。孔子儒家这种重历史重现实的风格是无比坚实的,是任何年代任何人都可以引以为据的。孔子所铸造的是人格与心灵的成长阶梯,而如此达成精神世界的道路,也将是最扎实最少偏差的一支。阴阳之理,孔子可谓深得其妙。个人以为,中国儒道同源,从文化完整性上看则是儒道一体。孔子和老子都有中正不偏的灵魂定力,区别在于老子是求道以入世,孔子是入世以求道。所以中国精神当儒道并重,儒道裂则中国形神难全。
赵宋以来重儒轻道,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三字经中所谓:"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不但将荀况扬雄放在老庄之前,连隋朝的王通也在前面了。这样的说法,如果圣贤有知,恐怕荀杨王通等人倍感惶惑之余,要忧虑后人的前途了。宋代以来国人如此拘泥教条并制造教条,断没有国势不衰的道理。这样的定位反映了千年来中国文化信仰层面形而上方向的虚弱,教条层面的过度拘泥。中华文明的千年递降,这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