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兼济天下和耶稣的照亮家人
文章来源: 玄野2013-03-11 06:24:48

孟子的兼济天下和耶稣的照亮家人

玄野

茶坛的心姐,悟空和驴师就郭沫若和巴金在文革中的行为讨论得很热烈,其中涉及到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驴师说得对,思想自由应该是针对人的群体说的,因为独裁专制主要禁锢的是讨论的自由,而无法钻到你心里去妨碍你的思考。

关于这一点,我想到耶稣和孟子。孟子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耶稣说: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前者令人沉静自持,后者呼召人的灵魂。对于这两句名言,以前我更倾向于耶稣的灯论,如今结合文革这个真实的极端环境,再细品孟子和耶稣的生平,我觉得二者殊途同归,基本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述方法。相对于我自己以前的理解,也许很多人也那样的理解,孟子的说法要向激进走一步,耶稣的说法要向稳重退一步。

从某种角度上说,在思想禁锢的专制时代,孟子的说法更现实一些,那种时刻并非你自己穷和达的区别,而是环境不允许你做兼济天下的事情。中国的文革是极端的例子,各种人生策略有不同的结果,如邓小平的装孙子方式,还有顾准的坚守自己信仰和追求的方式,也有如张志新林昭和遇罗克等的针锋相对方式。到底哪一个更合适?从自身角度上讲,再从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上讲,我都倾向于顾准和邓小平的策略。有人说,林昭等人对真理的坚守给国人以榜样,最终他们的生命为推翻那个独裁与意识形态的禁锢贡献了不可缺少的力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几个人只是文革中因为坚守真理而冤死的成千上万人中的极少数,还有绝大多数的灵魂至今依然被误解,他们的生命可能并没有换来民众的觉醒。所以,我个人以为,这些献身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他们对中国的贡献不能小视,但是他们的人生策略却并不可取。所以,在环境恶劣时刻,而不是自己穷困时刻要选择独善其身;在环境适宜时刻,而不是等到自己飞黄腾达时刻,要兼济天下。我感觉孟子的本意也应该在这一层面,而不是象字面上理解的穷和达的那样局限。孟子本人不也正是这样做的吗?

然而,有一点支持这种献身精神的,那就是耶稣。显然,林昭是有基督教背景的,她在狱中所描述的自己的心路历程也确证了耶稣受难对她的影响。但是,我总觉得耶稣受难与普通的文革中的思想对抗不同。耶稣时代是罗马统治时期,耶稣只涉及人的信仰,注意,耶稣所谈是信仰,不是宗教,他是反教条甚至反宗教的。他不涉及政治问题,不象犹太民族主义奋斗锐党那样,他对那玩意儿不感冒,或者说他本就是反奋锐党和反犹太民族主义的。所以他说,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这样,真正与他对立的就是教条主义的代表--犹太祭司阶层。那个时刻,犹太祭司阶层虚弱的不得了,只剩一空壳而已,不但要仰罗马人鼻息,对本族人也没什么感召力,徒祸乱人心而已。其地位就象当代中共内部坚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那些红马列一样。耶稣与那些人的对决绝不是以卵击石,而是一根稻草压垮骆驼。本来他在耶路撒冷招摇过市,在圣殿中教训人,甚至以著名的七祸斥骂法利赛人和文士,那些人对他都束手无策。可见当时的人文环境政治环境对于他是何等有利。最后大祭司要抓他还得挑个深更半夜,鸡都快叫的时刻,生怕民众反对。最后处决耶稣不但要在彼拉多面前花言巧语搬弄是非,在彼拉多有意释放耶稣的时候,还必须蛊惑老百姓给他们支持。耶稣殉难应该是耶稣自己主动的选择,是用这种最极端的方式来唤醒大众。

从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耶稣用灯的比喻来呼召人们,是要人们抛却经济上物质上的顾虑,只要你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光,就应该拿出来照亮其他灵魂。而这样的说法也并非是不讲条件不讲环境的。固然灯在房间里就不要放在斗底下,但是你在狂风骤雨的暗夜中,也是人们最需要光亮的时刻,你将那灯拿到屋子外面去却并不见得合适,也不见得就符合了耶稣所宣扬的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