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打不骂不管儿子”的好父亲的故事(下)
文章来源: 蔡真妮2010-06-07 14:12:02

 

多年之后,儿子心血来潮跑到美国读博士,改了专业,进入了和医学研究相关的领域。开学初,海量的生物、英文医学名词一拥而上,把他打懵了。同学们大都是学医出身的,生物和医学名词至少中文意思还明白,他中文都不懂,英文就更甭提了,学起来困难重重。

远在国内的父亲听说了之后,给儿子写来了一封信。信中说:“儿子,你上了大学,又念了研究生,父母亲都很为你自豪。人的脑力是有限的,‘人定胜天’这句话不可取,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身体是本钱,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至于文凭事业,只要踏踏实实做一份工作就足矣!博士能读则读,不能读就罢了,不要把自己逼过了头……”

父亲的信没有让儿子放弃读博,反倒激起了他奋发的动力,几年后到底带上了博士帽。(难道父亲用的是激将法?)

这在过去也算中举了吧?父亲心里是高兴的,回到老家在族谱上大书了一笔。回来告诉儿子,你是家族里迄今为止学历最高之人。他自己大概都没有料到曾经那个成绩总在班上后半部分晃悠的孩子,在学业上能达到如此高度。

 


去年的父亲节,儿子被自己的儿子请吃了一顿大餐,酒足饭饱,坐在家中开始琢磨人生。 沉思了许久之后,点点头自言自语地感慨道:“现在想来,我爸爸是个难得的好父亲。”

老婆问:“那你有没有告诉过他?”

“嘿,这种话老爷们怎么说得出口,心里知道就行了。”

老婆不以为然,说你这叫沟通不良,心中的感情不表达出来,对方根本就不会知道。你不好意思讲,要不我来替你说?”

老公不置可否。

于是老婆就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告诉他:“爸,你儿子今天在家里夸你是个好父亲。”

父亲在电话那头高兴地说:“是吗?好啊!这是最好的父亲节礼物了。”忽然灵机一动,对儿媳妇下指示说:“那个,你不是会写吗?你就给写下来好了。”


老爷子觉得口头表扬的力度远远不够,还得形成文字才行。


儿媳妇在这一头有点为难,吭吭哧哧地说:“爸,您有所不知,从刚写文的时候吧,您儿子就立下规矩了,九族之内都不能写。您看您这是属于直系亲属,我写了之后肯定要挨批评不说,文章也要被打入冷宫的。”


父亲在那头“嘿嘿”直乐:“你怕什么,我让你写,他敢说不字?”倒也是,这个儿子从来没有忤逆过父亲,父慈子自孝。


儿媳妇把太上皇指派的事儿当做最高指示执行,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开始搜集素材,首先采访当事人。


问:“你说你爸是个好父亲,那他好在哪里呢?”

(被采访人做思考状)“嗯,越想越觉得他是个好父亲。”

 “他怎么个好法?”

“哪方面都挺好。”


采访人挠挠头,继续启发:“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这个,例子实在太多了。”

“一条一条讲来。”

“嗯,他从来没打过我。”

“还有呢?”

“他从来都没骂过我。”

“还有呢?”

 “他不管我。”

还有呢?

“没有了!”

 不打不骂不管,就是好父亲?

媳妇处于抓狂中……

 

换一个采访对象吧,电话打到婆婆那里:“妈,我想问问爸在小G小时候是怎么教育他的,您能不能跟我讲讲?”“你说小G小时候啊,他可有意思了,他一年级的时候我给他买了一双新鞋,他上课就拿在手里玩,老师说也不听,说也不听,气得一把夺过鞋给扔到了窗外,小G他立即站起来也从窗户上跳了出去……(此处略去1500字)”儿媳握着已发热的话筒,好不容易插进一句:“那爸他在小G小时候都和他在一起干什么呢?”

“他呀,他没干什么。你不知道小G他小时候可有故事了,那一次在学校……(此处略去2800字)”

取材如此困难,是此文写了将近一年的主要原因。



求人不如求己,儿媳妇自己回想公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想起一件让儿媳妇感念不已的事儿。

那年,媳妇生老三,公婆来帮忙坐月子。公公却在那时生了一场大病,身体极虚弱疲惫。小孙女五岁,一天一个人跑到外面院子里去玩,公公看到了跟媳妇说孩子一个人在外面,得看着点,媳妇忙着给新生儿喂奶换尿布,不当一回事地回答:“不要紧,这地方挺安全的。”

过了一会儿,扭头,却看到公公一个人斜倚在后面阳台上的椅子上,强打着精神,眼睛一直盯在下面跑跳着的小女孩身上。

女孩玩够了来家了,老人才起身慢慢挪着身子回到屋里躺下休息。

他是在心里真正关心孩子爱孩子的爸爸和爷爷。

 

回想父亲对待儿子的方式,儿媳妇觉得真正“瞎猫撞到死耗子”的是父亲。他对待孩子学业上的“无为而为”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他的“不骂不打”是尊重,他的“不管”最高杆,那是“不干扰”,是顺应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去干扰孩子的自我成长的节奏。


而且不是真的散手“不管”,他只是不管孩子的学习,实际上没有几个做父亲的能像他那样在孩子小的时候天天陪孩子玩,花费无数的时间在孩子身上。很多父亲可以做到陪孩子学习,却做不到每天都陪伴孩子玩耍游戏。

他一直觉得孩子只要当个工人自食其力就挺好,因为没有期望,孩子在学习上毫无压力,对知识对未知的好奇心得到自然的成长,所以才会喜欢学习,喜欢钻研问题,考试时超水平的发挥,达到一个又一个父亲没有预料到的目标。

 

在父亲节即将到来之际,谨将此文献给我们的父亲——儿子眼中最好的父亲,也是媳妇眼中最好的公公。


儿子儿媳恭祝父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