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让大家高兴就好
文章来源: 汉至2016-01-09 21:17:45

 

自从用了微信, 生活也稍微地发生了变化。早上很早起来催促女儿上学, 就会赶上跟国内晚间闲聊的朋友遇上。

再送两个儿子去了学校, 回来已经是国内的午夜, 我会回笼一觉, 等起来吃了早点, 还有国内的夜猫子在那里说再见。

白天的时间, 网上说话的主要是美国"同胞", 但主要就是生活中琐事的分享, 一般话题都比较轻松。

到了美国下午的时候, 尤其是三点以后, 有时候是我还在学校教课的时间, 国内的朋友钻出被窝了, 微信开始热闹起来。回家的路上, 往往是他们最活跃的时间, 群里的讲座有时候就是这个时间, 我可能因为路上耽搁了时间, 并不能及时主持讲座,要回家再补课。

晚上吃过饭, 还是中国白天的时间, 即使看看电视, 或者跟家人聊天, 也会开着手机, 有些笑话和视频倒是现成的甜点。

我组织的群, 最主要一个是艺术方面的讲座群, 有热心的朋友做了一个专门的电台, 把语音整理了发布上去, 到现在估计有二十多集了。(網站是:www.sroo.org  可以從首頁點擊鏈接)我们邀请到的都是艺术方面的专家, 最近在做的是中国美院书法教授的书法讲座, 以前的有在美国的画家技法讲座, 关于艺术教育和设计教育的讲座以及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专访。

这个讲座群满员500人, 但其中既有专家也有听众, 不是讲座的时候, 群友也聊天贴画, 很自由的交流场所。这个群有几个分群, 分别命名为逍遥阁, 婵娟阁, 麒麟阁, 琅琊阁。主群的信息都会分享到分群, 它们也会为主群提供替补的成员, 并各有特点侧重。

能够支持这个讲座群的活动的, 其实仰赖一个专业群的帮助, 这个专业群集中了海内外200多实名的艺术家, 设计师和理论家/策展人。其实刚开始的时候, 这不过是一个三四个人的聊天群, 我暑假回北京的时候, 颜磊和王健,顾欣请我吃饭, 但他们搞错了时差, 他们等在饭店吃饭的时候我还没有登机呢! 所以这个聊聊天群里我不是老大, 我最后一个到, 这时候王健回西安了, 颜磊和顾欣每天约我吃饭, 所以群记录里都是饭店的名片帖子。

回到美国以后, 我把群扩张了, 加入了美院的同学, 继而不限什么学校和国家, 变成今天的样子, 但我并不是正式的群主。

除了这个专业群, 我也根据我注册的丝路国际艺术家组织的需要, 建设了一个百人会群, 这个群人数不到60个人, 却是我期望发挥实际功能的工作群, 我们的目标是形成支持艺术家成长和交流的有效机制。

其实我是很开放的人, 我绝对不是为组群而组群, 跟很多专门组群的人不同, 我会拆自己的台, 我去其他有兴趣了解艺术的群众群做讲座, 也推荐专家去, 我和我的助手用中英文在其他的大群都做过多次讲座, 也被制作成帖子分享出去, 很多群友参加了一些就近的艺术工作室学画, 尤其是很多艺术少年, 他们急切地寻找好的老师, 我尽可能介绍画家给他们。

但是我自己不收任何学生, 因为我已经有点忙了, 全职教授也不应该做别的生意。"既然你自己不赚钱, 搞这么多事儿为了什么?" 有快人说出了快语, 我好像无法回答, 我确实没有个人的目的, 但这种没有目的的努力, 才保证了行为的本来性质, 我这样想。

有个国内很出名的策展人, 他在自己的帖子里嘟哝: 。。。我只是想跟同道聊得开心而已,我要的是志趣相投的社群,整天去跟知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相差甚远的人去协调干嘛?我不是很同意他, 说: 你的文化和眼界如果跟其他人有落差 就正是你改变他们的机会 文化是用来教育和带动的。

实际上社群当然不是从来平安无事的, 有时候冲突起来会天地变色, 但协调和包容还是最基本的原则, 现实中的君主们可以用枪杆子砸烂你们的头脑, 而网络世界最可贵的一点东西, 也无非是这一点公平, 任何人在这里都只有一张嘴, 何必要怕人说话呢? 现实中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 可以在网络中先历练这一点素质, 不要因为你是谁就不屑待见别人; 或者说, 要的就是作为一个品性纯厚的人的一点无私付出。

对我来说, 给大家一些高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