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得意”
文章来源: 汉至2012-04-26 12:28:25

我把我们LMU的五个教授入选全国三百名教授的事很“得意”地告诉大家,人说:你得意什么?我开个玩笑:这又不是中国式“得意” - 根据中国式“得意”,你必须是胜利者,把对手踩在脚底下,才叫得意,反之,就是“被得意”。

全国三百名教授的确没有说明谁是最好的,LMU在西海岸的教会大学中属于“名校”了,但当然不能和那些大型的州立大学相提并论,更不要说Stanford那样的著名私立大学了。但是好歹我们的教授也都是那些名校出来的,在学生中口碑这样好,声望这样高,所以在普林斯顿的报告中,居然占有很大的份额,值得大家得意一番。然而,这样的得意,其实主要是一种荣誉感,而不是征服感。

我又要提我终身评审成功时候的事,我的院长首先通知我结果,她在信里并不是象中国官方的类似信件所表现的威严和居高临下,绝对不是象施舍给你一个工作那样的口气,而是大大地赞赏你,把你捧得很高,说你怎么怎么好,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她这样写:I cannot tell you how proud I am of you and how much I value your contributions to our work;同样,当系主任写信通知所有系里教授的时候,她又这样写:The Department is proud to have wonderful faculty like Han, so I congratulate him. 表示一种自豪或“得意”;最后当其他的教授致函我庆贺的时候,都提前把正教授的头衔加给我,毫不吝啬地说:We are more than fortunate to have you here!, 这就是说,幸运的不是我,而是他们,这种自然的表达,在中国难以想像出自地位、威望在你之上的人。最后再找出校长发出的印着金色校徽的正式文件上,也写着:“I extend to you my most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and gratitude for you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your profession, to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and above all, to our students. We are fortunate indeed to have you with us as a valued colleague, and hope that your associ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will continue for many years to come."。

这样的学校,不是名校,我也足了- 所以我又“得意”了。我上次把关于终身教授的文章贴在文学城,很多人就去查找LMU是什么东西,把一堆学生的成绩和排名挂出来,结论是“还不错了”。我知道大家的想法是什么,相较家长们替子女选择的藤校,我们学校不值得考虑,贵得跟藤校都有得一比了,排名却远远在后面,不值。但是,华人家长们的攀比心理,在学校教育的选择这个问题上,跟买名牌包包没有太大的差别,更不要说工作和专业发展,并不是和爬藤一样的事。考虑去哪所大学念书,好比去哪个饭店下榻,只是过客,为了明天对人说:我那里也住过;而考虑在哪个学校当教授,去发展、培养自己的专业声望,却好比买自己的房子,不是炫耀的事,而是每天要享受的,和操劳的。终身教授就是学校的主人,直接参与学校的每一项事务,必须选择自己觉得合群并过得舒服的地方。尤其对于艺术家来说,国际化的都市,合适的气候,私立学校的薪水,友善和善解的人群,有时候比虚名要重要得多 - 这样的“得意”,是关于对于自己的状态的合适感,就像娶老婆,不需要把她放在选美大会上去争出个名次来的。

而中国式的“得意”是什么呢?看看四大名著,人世间的“得意”就是红楼梦里的贾府了,政治界的“得意”就是三国里的刘备入川了,绿林界的“得意”就是梁山好汉聚义了,神界的“得意”就是孙悟空被罩在五指山下了 - 都是征服、欺压和虚狂,而结局呢?都是灭亡。我写过一篇“急风骤雨之美式无知”,我说“一次风雨,如果施加在从来平静的池塘,一定给人深刻的印象;无数次的风雨,无数次击打着同样一块水洼,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就是说这样的现象。

好心的朋友说:你什么时候回国“发展”?我觉得有点好笑,尤其对我来说,觉得“发展”这个词很黑色幽默。比方你回到中国,“发展”的目标不就是当官吗?即使进了院校,也是要去做学术官僚,如果不是这样的路,就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发展”,那好,“发展”到了有机会掌控到钱了,官商勾结了,或者以权谋私了,如果没有被揭发,就是“发展”得好的,但是还是忍不住要炫耀这种“发展”的业绩,到国外来采购名牌回去炫耀,来证明“发展”的成果,再下一步的“发展”,就应该是全家移民了,或者新加坡,或者加拿大、美国,把钱洗出来,派子女过来留学,等等,都是“发展”,那么最后呢,就是希望到西方以后能够得到主流世界的认同,象我今天这样,那么,我去做那一大圈的“发展”干什么?何况,国内要风得风的人,在这里哪里有机会“得意”?

更不要说如果一朝不慎,被“薄”了, 你以为自己有什么机会摆脱四大名著的宿命?不要以为把"瓜"种到西方,就真的还有象我这样“得意”的机会了。心早该冷了,还在那里中国式“得意”的,实在没有读懂一句话:“不折腾(认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