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正逢时——访老演员于洋
文章来源: 玉洁冰清2011-08-02 13:59:48

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一个人的作品贯穿始终。他就是著名老演员于洋。

 

在中国大陆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位赫赫有名的老演员。从1947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开始,他经历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年代的电影繁荣期,六十年代文革中的电影萧条期,七十年代的电影复苏期,八十年代电影的蓬勃期,九十年代电影的平稳期,以及千禧年电影的转型期,几乎每个时期,他都留下了代表那个时代特色的作品。可以说,他的个人艺术生涯就是一部精彩的新中国电影发展史。

 

于洋1930年出生于山东,童年时期随父母闯关东,来到了东北,亲历了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如何凶残地屠杀中国人。他后来当兵,参加了许多战争,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这为他日后塑造众多军人形象奠定了基础。1947年,他就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电影《桥》就是他担任的主角。那时的人们非常单纯。虽然物质条件极其困乏,但是大家斗志高昂,对未来充满希望。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对艺术精益求精。每个戏的每个角色,都认真写角色分析和小传,充分体验生活。由于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尤其是亲身经历了许多战争场面,于洋塑造的军人形象特别生动感人,深入人心

 

1950年拍摄的电影《保家卫国》中,于洋扮演一位民兵英雄,他在片中还有一段感情戏。没想到,戏拍完,他也和剧中的女主角假戏真做,从戏中的情侣成为真实生活中的伴侣。于洋的夫人杨静是蒙族人,她是位坚强而乐观的女性。后来,他们夫妇俩人同去电影学院进修。毕业后,又在生活片《生活的浪花》中一起出镜。这是一部五十年代的青春偶像剧,从服装到那时候的时髦运动,无不体现着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生活和心态。他们夫妇二人在片中的演技也日趋成熟,并且他们也有了爱情的结晶——女儿于静江出世了。

 

于洋还演过一部反映中国第一个游泳冠军事迹的电影《水上春秋》。当时他不用替身,所有游泳动作都亲历亲为。一直关心中国体育事业的贺龙老总很喜欢这部电影,还问他何时再拍一部反映乒乓球运动的电影。于洋和荣高堂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遗憾的是,这些期盼着中国举办奥运会的人都一一过世了,没有看到中国举办奥运会的这一天。至今每当想起这些,于洋都会流泪。

 

在六十年代拍摄的谍战电影《英雄虎胆》中,于洋塑造的侦察英雄曾泰,英俊潇洒,文武双全,片中还有一段伦巴舞,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于洋成了家喻户晓的偶像明星。当时的总理周恩来非常关心文艺事业,尤其是电影业,他看到当时的中国电影院都是挂着前苏联的明星照片,就建议也评定一下中国的明星,将来在电影院里也挂上国产明星的照片。就这样,由各个电影厂推荐,经过中宣部鉴定,最后周总理拍板,确定了中国22位大明星。于洋是其中之一。那时,他走在街上常被人认出来。影迷给他的信多得可以装满好几大麻袋。虽然如此,他也不敢搞特殊化。他形容,有一次,他和著名老演员陈强一起去吃羊肉泡馍。那时候物资短缺,吃肉要凭票。演员有特殊津贴,也不敢走后门。他们两人恰巧和泡馍店的老板认识。虽然外面排了长队,老板让他们从后面进来吃饭。没想到排队的人群里恰好有他们的同事,很多人不满意他们可以不排队而有饭吃,就告诉了领导。于洋还为此做了自我批评和检查。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搞过特殊化。虽然走过很多地方,有很多人认识他,但是他再也没有为此走过后门。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这样自律。对艺术真心付出,无怨无悔,对生活要求不高,不求功名。他说,那个时候虽然物质贫乏,但是人们活的很快乐,精神上是非常富有的。

 

文革开始,于洋也成为反动艺术权威,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他干活努力,还被评为先进。女儿说,他是“模范挑粪工”。而夫人则是因为被牵扯进去一桩政治案件被打成右派,剥夺了演戏的机会。就这样,在这对夫妇艺术上最黄金的岁月里,没能从事心爱的演戏工作。虽然在文革后期,于洋得以重新出山,在一系列电影,如《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等演出主要角色。

 

粉碎“四人帮“以后,于洋夫妇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的电影事业中。他们勤奋地工作,力争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恨不得分分秒秒都要做事。然而,受当时的极左思想,许多优秀的作品不能和观众见面。除了拍戏,于洋夫妇还尝试做导演工作。于洋导演的《戴手铐的旅客》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突破,在当时极为轰动。里面的插曲《驼铃》也流行一时。

 

那时,于洋有一儿一女。女儿从小就在电影《洪湖赤卫队》中客串女主角韩英的童年时代。长大后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做了导演。儿子于小阳是位颇有才华的新锐导演,在艺术上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勇于突破和创新。可惜生不逢时,他拍的一半片子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公映。在一次外景区踩点中,由于过度劳累导致哮喘病突发,于小阳不幸去世,年仅44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的过世对两位老人的打击可想而知。然而这对坚强的夫妇终于还是重新站了起来。

 

就在今年,于洋与老演员秦怡拍摄了电视电影《情醉富春江》。此外,他还完成了电视连续剧《天堂秀》。他对年轻演员陆毅非常欣赏。他希望年轻一代的演员不要过多去关注片酬,要多在艺术上有所追求。

 

女儿于静江移民美国,于洋夫妇此次来旧金山湾区是为了参加外孙女的毕业典礼。我们得以有幸采访到他们全家。女儿也继承了父亲的秉性,为了中美文化交流而奔波,做了不知多少场演出,自己任劳任怨,却分文不取。这一家人都有浓浓的赤子之心,难以割舍的中华情。

 

在女儿家中,我们终于见识了这对年过80的夫妇。他们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完全不像那个年纪的老人。于洋除了是中国电影协会的会员,也是中宣部重大历史题材片子的顾问,还不算完全退休。他的爱好广泛,还是中华垂钓协会的理事,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他也是中国美食家协会的会长,对美食很有见解。采访之后,我们的中午饭就是在他女儿家,和他一起吃的。他说他从不忌口,但是保持饮食平衡,注重养生。对于饭桌上的红烧肉也不拒绝。而我拌的樱桃萝卜也颇受欢迎。老人家的胃口极好,高兴时还喝两盅高粱酒,精力之旺盛,让我们年轻人都赞叹不已。这都缘于心态好。即使受过那么多委屈,也没有怨言。他坚信,母亲错打了孩子,不能怪母亲。难怪老人家不停地说,他赶上好时代了。生正逢时,何其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