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玉米穗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4月15日,清军行至翁后,遇到吴三桂的使者携带求援书信来见多尔衮,信中以明朝孤臣的名义乞求清廷出兵,多尔衮回信许诺吴三桂晋封藩王,招降吴三桂。到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迫近山海关,急忙再派手下催促清军“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多尔衮接信知道形势急迫,为了防止大顺军占领山海关,下令兼程前进。4月21日,清军急行军,日行二百里,于当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清廷早在两年前的1642年(明崇祯15年,清崇德7年)就对吴三桂进行招降。当时清军攻克松山,锦州,皇太极致书吴三桂告以其舅父祖大寿等人“因系将军之戚”而获保全,劝他“幡然悔悟,决计归顺”。又命令吴三桂之兄吴三凤,舅父祖大寿等人写信劝降吴三桂。吴三桂给祖大寿回信表示“犹豫未决”,皇太极再次致书劝他“急图归顺,勉立功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南明是指明朝京师北京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的几个政权的合称。从1644年至1662年,前后历时共18年。1644年,即崇祯17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缢,明朝覆灭。之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多逃亡南方,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先是由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不久即被清军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之后在郑芝龙拥立之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982年9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中日合拍故事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在中日两国同时上映,成为一时话题。电影讲述中国棋王况易山和日本棋手松波两人及其家庭几十年来的生活沧桑变故。有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揭露批判和反省。中方主角况易山原本定由赵丹出演的,后因赵丹病故,改由老演员孙道临主演,片中况易山妻子角色由赵丹妻子黄宗英扮演。日方主角松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八十年代初在国内上映的还有两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是《华丽的家族》和《金环蚀》。这两部电影都是揭露日本上层社会黑暗腐败的作品,结构宏大,视野开阔,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让人看后久久难以忘怀。《华丽的家族》是根据日本著名作家山崎丰子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小说是一部名著,被多次改编搬上影视屏幕。作品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八十年代后,国内陆续上映了多部日本电影。其中不乏著名的优秀电影。比如《人证》,《砂器》,《诱拐报道》等,这些电影都是根据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森村成一,松本清张的小说作品改编的。 《人证》讲述一个著名的女时装设计家八杉恭子在光鲜外表遮盖之下实际不堪的生活悲剧。她在战后生活在社会底层时,曾与一个美国大兵黑人生育一个混血儿子,后时光辗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是另两位在中国广为知晓的日本演员。《绝唱》是他俩主演的最早在中国上演的电影。那部电影讲述两个出身贫富差异悬殊的男女青年的凄绝爱情故事,电影结局是男主角与死去了的女主角举办婚礼。《绝唱》并不似《望乡》《追捕》般在中国引起轰动,但主演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迅速声名鹊起,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山口百惠除了出演电影电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日本电影为中国观众所熟悉是到了七十年代末了。文革之中曾有几部所谓“批判电影”在小范围内部上映,那里面有《山本五十六》,《啊,海军》之类。对于普通观众的中国人,通过银幕看到的所谓日本人形象就是国内电影《地道战》里的山田大队长,《平原游击队》里的松井队长那样的由中国演员扮演的漫画式日本鬼子形象。七十年代末,忽然上映了三部日本电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4)
(2023-01-24 09:03:10)
理发,上海话叫剃头。儿时我住的那一片,人们不说上海话,都说普通话,大人们说到理发就是说理发,而小孩子却都叫理发是剃头,如果说理发,便好像有点一本正经装大人的味道,说不定会遭嘲笑的。我小时候很讨厌剃头,觉得新剃头很难看,除了头顶留下一片黑色头发之外,头两侧和后脑勺青白色头皮裸露,两只耳朵犹如招风耳般支棱起,镜子里看宛如换了张脸似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你方唱罢我登台,阿尔巴尼亚电影在中国影坛独放异彩数年之后,逐渐被罗马尼亚电影替代,终至销声匿迹。罗马尼亚电影最初在中国上映的大概是《多瑙河之波》。那个电影讲述一个具有爱国心的船老大,在一个实际身份为地下工作者的水手的鼓动和配合下,将运载的武器交付给游击队的故事。《多瑙河之波》的上映,给当时国内观众带来不小的视觉和心理冲击。那电影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