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玉米穗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清军击败大顺军,占领陕西后,多尔衮开始集中兵力进攻江南,以统一全国。清军三路齐头并进,中路军多铎部由陕西出潼关,经洛阳后趋泗州,扬州,进攻南京,主要对手是高杰部,刘良佐部,和黄得功部。西路军阿济格尾随李自成部大顺军由陕西商洛,入湖北襄阳,荆州,武昌,直到江西九江一带,除击溃李自成大顺军外,乘势解决左良玉所率明军。东路军由固山额真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弘光朝督学大学士史可法是“联虏平寇”方针的倡导者和执行者。自从赴清廷北使团被拒,使团正使左懋第,副使马绍愉被扣留后,史可法对清廷将南下灭南明弘光朝的勃勃野心有所意识,但软弱的史可法仍然尽量避免与清方兵戎相见,另一方面,继续谋求配合清军镇压大顺农民军。1645年初,史可法安排高杰率军北上,企图充当清军盟友,扑灭“流寇”。高杰出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豫亲王多铎,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忠明统领清兵在怀庆地区击败大顺军后,渡过黄河,进陕州,于二十二日推进到潼关。李自成知道,一旦潼关失守,西安在所难保,因此与刘宗敏,刘方亮等大将亲率大顺军主力从西安赶往潼关。十二月二十九日,潼关战役开打。大顺军主将刘宗敏率先出战,失利。数日后,刘方亮领兵出战,又被清军打败。之后,李自成亲自率领马,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南明弘光朝廷在人力,物力方面相较于清廷和大顺政权占据着优势。它占据着半壁江山,淮河以南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可是,弘光朝廷腐朽不堪,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倾轧纷争,尤其是军队完全蜕化成了将领们维护和扩张各自山头的工具,他们怯于公战,勇于私斗,遇到农民军或清军则不战而溃,望风而逃;遇百姓却视如俎上之肉,敲骨吸髓,穷凶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与弘光朝裹足不前,偏安一隅相反,清廷野心勃勃,积极拓展疆土。清廷在山海关战役后占领了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当时有个别满族贵族主张见好就收,留置诸王镇守燕都,大军退还沈阳。但多尔衮雄心勃勃,决定移都北京,以图进取。当时多尔衮对能够进取到多大范围,心中并无十足把握,他曾说,“得寸则寸,得尺则尺”,有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意味。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1644年5月,大顺军西撤之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的原设大顺政权被死灰复燃的明朝官绅颠覆;另一方面,清军在占领北京附近地区后,因强制推行剃头政策,激起民变,许多地方民众揭竿而起反对清廷统治。多尔衮为稳定秩序,一方面调整剃头政策,安抚民心;一方面派兵扫荡镇压民变。在这种形势下,清廷需要一段时间以巩固自己在京畿地区的统治;另外,清廷对退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由于史可法在定策问题上的失策,导致朱由菘转而乞援于武将。弘光即位后,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居“定策”之功,形成军阀操纵朝廷的局面。弘光朝设立四镇,封高杰为兴平伯,镇守徐州,泗州;封刘良佐为广昌伯,镇守凤阳,寿州;刘泽清封东平伯,镇守淮安,扬州;黄得功崇祯末年因军功已封为靖难伯,此时加封靖难爵,镇守滁州,和州。四镇将领的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明朝初年定都南京,到永乐年间迁都北京。迁都之后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六部,都察院等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机构。北京的六部等衙门是实际掌握权力的中央权力机构;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衔,但任职官员地位不低于北京的相对应衙门官员。在留都掌握实权的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北京朝廷覆亡崇祯帝上吊自缢的消息,四月中旬传到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2-23 08:58:59)

拍照现在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了。只要一只手机在手,随时随地可拍,照相机之类都显得累赘多余了。而且现在手机功能繁多,还能美化相片,老的可以帮助去掉些年龄,肥胖的可以帮助去掉些赘肉,丑陋的可以帮助遮掉些丑陋,总而言之,相片上的形象看上去可以显得比真人年轻好看些。另一方面,也可以逆向操作,倘若有人好奇,想要预先知道自己老后的模样,去下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李自成山海关失利,败退北京后,开始曾打算据守北京。经再三斟酌,决定放弃北京,主动西撤。原因是大顺军在北京地区没有足够的增援兵力,清军一旦围城,大顺军兵将可能成为瓮中之鳖。此时,城内百姓眼见大顺军败阵而回的狼狈景象,谣言四起,潜在的敌对势力蠢蠢欲动,在此情况下,李自成于29日在北京匆匆举行登基典礼后,即刻率部西撤。撤离时下令焚毁明代宫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