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的中国器官移植创始人为何不是院士?

打印 (被阅读 次)

近期传来同济著名外科教授夏穗生仙逝的消息,享年95岁, 愿夏穗生教授安息。这消息也沟起很多同济人的回忆,我导师曾经协助夏教授将抗人T细胞单抗首次应用到临床以抵抗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据说现在仍然是中国的首个抗体药。夏教授生于浙江余姚,但是在武汉的同济扬名整个中国。他是我们在校时同济最多产和著名的教授之一,也是当年考研究生的大热门,当时他领导的器官移植研究所累创中国第一。

很多人为夏教授没有成为院士可惜,我写上面开篇的这个总评论时,根本没有想到院士这个议题。那是因为与夏教授的杰出贡献相比,院士是可有可无的。中国院士是个什么荣誉呢?虽然中国院士有些像施一公这样的世界一流学者,但是我以前说过很多中国院士的水准赶不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优秀的Assistant Professor, 以及这些学校的助理教授:Harvard, Yale, Princeton, Stanford, MIT, Columbia, Penn, Duke或U Chicago。这个名单还会很长,因为美国实在是太厉害了。天朝多少人是靠钱和关系买的院士,特别是工程院士,不当也罢。中国应该对院士制度做出重大改革,首先应该废除院士的特权,你的优秀程度永远以你近几年的文章决定。有的院士明摆着十几篇论文涉嫌造假,学校不以为耻反而保他,就是因为巨大的利益在里面。

夏穗生没有成为院士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同济的裘法祖教授,中国人留校后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不走,院校近亲繁殖十分严重。优秀如夏穗生这般的人物,几十年每天抬头还见到自己的导师裘教授,这很不正常,他们的恩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我们不便评说或猜测。美国会尽量避免这种近亲繁殖,诺贝尔奖得主Richard Feynman在MIT本科毕业后,仍然执意留在母校的“世界最好的物理系”,但是他的麻省教授建议Feynman去普林斯顿读博士。华大医学院在正式任命本校博后助理教授职位时,必须要你提供Penn, Duke或UCSF等相近水准学校的offers。夏穗生如果是在门户之见不深的国家,他当年去中山、华西或上医,情况就会好很多。美国弟子在这种情况就会离开自己的导师去外面创天下,以后大家永远是朋友。

鉴于这种情况,我早在2013年的文章里就向同济提议过:“第三,同济应广纳外校人材,并鼓励自己的学生向外发展以避免近亲繁殖。由于国内以往的体制,我们通常看见医学本科生考本校的研究生,而优秀的研究生又热衷于留在自己的科室工作。这样逐渐形成了,学生与导师和导师的老师同处一科室的情形。五十多岁已有建树的教授在课题选择上,还得征求二十多岁时的导师的意见,这不利于新思想的产生和学科的发展。如果没有出国留学,这种情况在同济会更为严重。我们都明白,请进来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去,这样有利于不同思想的碰撞。”。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873535.html

同济德语班同学转发的夏穗生教授追悼会的照片,同学们这样留言:“老师们都走了[Sob][Sob] 想想当年他给我们上课,实习查房时的风度!看他开胆囊时的手势,一切就像昨日”; 我说你“学到夏教授手术台上的真传啰”,这位手术科教授称:“学不到[Grimace] 他开刀的手势很美???????? 微翘兰花指”, 这“微翘兰花指”不成了唱京剧的梅兰芳了?另外同学这样说:“我在美国做了不少器官移植的研究,所认识的从事器官移植的高手无不都是从同济器官移植进修出来的。”

现转发华西医院退休教授何生的悼念文字

“八声甘州·悼夏穗生教授

晴天霹雳万里卷潮来,魂悸泪血飞。问医海浪尖,移植风口,几度斜晖?纵观剑坛今古,俯仰孰能非!谁似穗生老, 敢登峻极?

犹记黄鹤楼畔,落木萧疏,空翠烟霏。历艰难困厄,总风云会际。奋有年,终创伟绩。感苍天,壮志不相违。筚缕路,何堪回首,为君太息。

何生2019·4·16初稿4·18修定“

“何生教授补充说:

夏穗生老师是我崇拜的偶像:大师中的大师、不是院士的院士。夏老与我私交甚笃,既有师生之情,又有诗友之谊,他的去世我很悲痛????”

华西医院前肝脏外科主任李波教授这样评价夏教授:“夏老成就、成名于肝移植。有中国肝移植之父的美称。华西这么多非同专业教授知晓并盛赞夏教授!愿夏老之灵有感知。夏老不朽!永远的怀念!???? 李波”

作为学者最在意的就是同行的评价,这些外校同行的评语应该令夏教授相当欣慰。这里多处提到夏穗生教授不是院士,这个情节看来在同行的心目中非常地强烈。圣地亚哥Salk研究所创始人和真正做成应用型小儿麻痹疫苗的Jonas Salk, 他去逝后的新闻也报道他不是美国院士,应该与他娶了毕加索的第N位妻子和在索克研究所旁开裸体画廓无关。诺贝尔奖也与Salk无缘,授予了找到培养病毒方法的哈佛教授,而美国全面应用根除小儿麻痹的疫苗正是Salk疫苗。

将夏穗生教授称为中国器官移植的创始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肝移植方面的杰出贡献,还有就是他在推动器官移植在中国的发展方面的贡献。当年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和器官移植研究所都由他经营,在器官移植术式、数量、器官保护液和抗免疫排斥等诸多方面,同济在当年都是中国领先的。夏教授当时就知道移植的瓶颈是免疫排斥,在改革开放招首届研究生就以“器官移植与免疫“为题,甚为前瞻。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慎用中国器官移植之父这样过誉的称呼,因为北京协和吴阶平在1960年就完成了中国首例肾移植,上海陈中伟的断肢再植更是文革中的大新闻。

Rosaline 发表评论于
裘法祖先生在中国外科领域德高望重,而裘法祖先生好像是中国医学领域的第一个学部委员。而夏穗生先生与裘法祖先生长期在一个科室。人际关系过于复杂,。
东升公社 发表评论于
非常同意作者关于国内院校近亲繁殖的观点。
笑薇. 发表评论于
不能迷信诺贝尔,也不能迷信所谓的院士制度。你对前辈的尊敬令人印象深刻。 追悼会很隆重! 筑个铜像,放在校园里,让后代们为有这样的前辈而骄傲!激励后代励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