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怕四十年前搞化工生产

我多么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够把自由、民主和人权大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打印 (被阅读 次)

 

近日江苏响水县化工厂大爆炸,死伤惨重。这勾起了我对四十年前往事的回忆。一是因为出事的地方与我当年工作的地方相邻;二是因为出事的工厂与我当年工作的工厂都是有机化工厂,不出事便罢,一出事就是燃烧爆炸的大事故。下面发一篇自己的回忆文章。

。。。。。。。。。。。。。。。。。

回忆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最担惊受怕的要算是干了八年化工生产,而这期间最难熬的又是上大夜班。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苏北某穷县一间小化工厂,试制丁钠橡胶。这种前苏联1930年代的落伍产品,全中国每年用量不过十吨,全由苏联进口。我们厂试制丁钠橡胶,据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当时中苏关系紧张,要自力更生防备苏联禁运“卡脖子”。

制造丁钠橡胶,从原料乙醇到中间体丁二烯以及副产物,全都易燃易爆易中毒。厂里许多设备,内部温度有高到上千度的,也有低到零下五十度的;内部压力有大到六个大气压的,也有低到负压的。我虽然不是学化工出身,毕竟学过有机化学,知道丁二烯万一从设备中泄漏出来,遇到星星火花,就会引发大火甚至爆炸。

从事如此高危的化工生产,按理说操作工应有较高文化水平,且经过严格的工艺及安全培训。可是恰恰相反,除了几个下乡知识青年具有高中文化,多数操作工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就连我这个技术员,也是用非所学,进厂之后边学边干的。化工生产是三班倒,最疲劳的是大夜班,从半夜十二点到早晨八点,下班后理应好好休息。然而许多工人住在附近农村,下大夜班后忙着种自留地或喂猪,白天根本没时间休息,只在晚饭后睡一会。午夜接班后,到下半夜三、四点钟,不少人就睏得再也撑不住,在岗位上东倒西歪。操作工如果打瞌睡,该开的阀门未开,或该关的阀门未关,设备就处于失控状态。

有鉴于此,我作为带班技术员,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从接班起,我就不停在各岗位巡查,及时纠正不正常指标。不过我最担心工人打瞌睡,有时刚把瞌睡者唤醒,待巡视一圈回来,发现他又睡着了。遇到这种情形,我就代替他操作,干脆让他睡着十分钟再唤醒,效果要好得多。为了在大夜班有充沛精力,我自己在白天必须有充分睡眠;而这样一来我往往顾不上做家务事,为此没少挨太太埋怨。不过想到十多个工人的生命就在自己手上,如果连我也在大夜班时打瞌睡,万一温度和压力超出承受极限,丁二烯等易燃易爆物泄漏出来,整个工厂都可能在大爆炸中付之一炬。这八年里,我在安全方面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都不敢大意。

文革后恢复招收研究生,我毫不犹豫地报考,并幸运地被录取,离开了该厂。此后恢复进口丁钠橡胶,我们才知道当年说苏联禁运实乃无稽之谈。我们的产品质次价高,无法与苏联产品竞争,两年后只能倒闭。再过了五年我故地重游,只见自己付出八年宝贵青春岁月参加建造的厂房设备,已被夷为平地,不胜唏嘘。如今想来,自己与易燃易爆易中毒危险品相处八年,竟能全身而退,实在是幸运。

Donald_Trump 发表评论于
记得上海分光厂的老师傅来修氢气燃料的气相色谱。氢气时点着时灭,老师傅的飞马香烟叼着没灭过。我是第一年研究生问老师傅怎么不怕死。他笑笑:我修了20年了。这点氢气炸不了! 这才知道书本容易吓唬人。其实天然气爆炸下限也不比氢气高,哪家不用? 反之,哪家敢用氢气取暖做饭? 历史上,氢气大量用来取暖,点灯。
Donald_Trump 发表评论于
化工生产现场必须有合格工程师或科学家。另外,反应规模必须控制。混合时必须逐步。还要有自动安全控制。至于泄露有机物即有火花环境的设计就不能通过。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那时候人们处处小心谨慎吧、平安归来、必有大福!
洋葱炒鸡蛋 发表评论于
我以前有个老师,有用“环氧乙烷”做开环聚合,合成高分子材料。强烈放热,又用高压釜。
实验室小试都控制得很好,中试到一个化工厂去做,吃中饭时只有厂方一个技术员守着,爆炸了,技术员失去一条腿。德州前几年化肥厂爆炸,前几天也有另一个化工厂炸了,更不提许多年前印度的一个工厂(似乎是农药?)死伤几十万人。化工厂的安全绝对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