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的绿色鳄鱼 (二)- 美丽的哈瓦那

打印 (被阅读 次)

《加勒比海的绿色鳄鱼 (二) - 美丽的哈瓦那》赋闲翁

到了古巴,岂能不去哈瓦那。可是我们的船停在距哈瓦那大约240公里的西恩富戈斯。Viking 为我们设计了两种到哈瓦那的自费陆地游。一是当天来回,约十二个小时(300刀);二是在那里住一晚(800刀)。若选后者,一来太贵,二则我们会没有足够时间逛逛西恩富戈斯或特立尼达,因为我们在西恩富戈只待两晚。权衡再三,我们选了前者。区区两百多公里,在古巴那可是长途跋涉呵。因为那里的公路还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修的,坑坑洼洼,谈何高速。来回就花了我们近七个时辰。哈瓦那由老城区、中央区、和新城区组成。在哈瓦那的五个多小时里,我们只能颇感遗憾、蜻蜓点水似地逛逛老城。古巴一千一百万人口中的百分之二十住在哈瓦那。 这里也是游人如织之地。老城的主要景点有旧广场(Plaza Vieja),革命广场(Plaza de la Revolution),圣方济各修道院,皇家军事堡垒群,教堂广场等等。老卡虽说是搞社会主义革命,但他毕竟受过高等教育,自己也曾经是律师。没有昏昏然地搞个人崇拜。在所有的公共场所,见到最多的是热衷于在加勒比海到处煽风点火闹革命的切.格瓦拉的头像,古巴人的国父卡洛斯.德.塞斯佩德斯的像,以及古巴的民族英雄、诗人何塞.马蒂的肖像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广场。

去哈瓦那的路上

革命广场上切格瓦拉的画像和老卡的革命伙计,革命军司令恩富格斯的画像

切.格瓦拉(1928-1967)实际上原本是阿根廷人。年轻时的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热血青年。作为医学院的学生,他骑着摩托游历了整个拉美地区。殖民统治留下的伤痕,贫穷,严重的社会不公,和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拉美一些国家的掠夺性的控制,激起了他投身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他早年参加了瓜蒂马拉的社会革命。自从在墨西哥城认识了卡斯特罗兄弟,他与他们可谓相见恨晚,他立即决定入伙、投身称之为七二六运动的古巴革命。当时的古巴是在亲美国的独裁者巴蒂斯塔的统治下。经过几年的游击战,他们居然从最少时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境地绝处逢生,戏剧性地将巴蒂斯塔赶下了台。革命胜利了,老卡自然不会亏待他。切.格瓦拉先后担任过工业部长,古巴国家银行行长等要职。参与了古巴革命后一系列的诸如土地革命、公有化、猪湾战斗、古巴导弹危机等等重大事件。然而,生性桀骜不驯的他看不惯革命者们成功后就开始享乐的生活方式。他于1965年辞去一切要职,决定到其他的拉美国家组织革命。就在他组织的旨在推翻玻利维亚政府的游击战中,被得到美国CIA支持的政府军抓获。一天后即被枪杀。时间定格为1967年10月9号。有人称他为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有人则把他归类为左派极端分子。医生,诗人,作家,游击战领袖,共产主义战士,披着共产主义外衣的法西斯,刽子手,暴徒都是各种人赋给他的头衔。《时代》周刊将他列为二十世纪一百个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那酷酷的形象也成为当今反主流社会的青年们热衷追捧的偶像。他的旅行日记《摩托日记》和他所著的军事理论著作《游击战》长期以来都是畅销书。          

各色各样的交通工具

年久失修的码头和中国造的公交汽车

圣方济各教堂-建于十六世纪末

旧广场募捐的年轻人

旧广场

老城附近

古巴国父的卡洛斯.德.塞斯佩德斯的像

古巴的第一要塞

哈瓦那主教座堂 - 巴拉克式风格的罗马天主教堂,已有近300年历史

古巴的老城就像一个历经世间苍桑的耆艾者,满脸皱纹地坐在年久失修的百年古屋前的台阶上,向人们叙述自己的过往:有痛苦,有悲伤,有辉煌,有向往。如今,他已是风烛残年,亟待上天赐予他晚年安详;祈祷下一代为老屋带来新的曙光。在老城的古老建筑前,年轻人就像其他国家旅游城市的年轻人一样,要么装扮成雕像,要么穿戴着古巴传统的彩色民族服饰,引诱游人与他(她)们合影,赚取小费。很难看到我们过去曾经熟悉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刻板严肃的模样。穷归穷,人们的精神面貌却不差。古巴人的骨子里流有西班牙贵族的血,加勒比海风带给他们乐观多彩的浪漫性格,非洲人带去的粗犷直率、音乐动感的身躯和心灵。到处都能看到街头艺人的表演。只有到古巴人开的小商店,才能找到物质严重匮乏、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主义影子。就像中国过去六七十年代一样,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是凭证供应。比如说一个月每人可以平价买多少米、油、豆子、肥皂、鸡蛋、盐、糖等等。超过计划的部分,人们得花议价去买。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比如吃饱穿暖有房住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小康对大多数古巴人来说却是那么遥不可及。难怪游客们带去的笔、本子、调味料、甚至一块小小的香皂都是极受当地人欢迎的。

上老爷车逛老城-嗨翻了!

我们的司机

浩浩荡荡地去占领革命广场

一字排开的老爷车,等待我们过瘾

七拼八凑的车内,还挂着中国福字结

我们的司机和他的搭档

上路了

与其他加勒比海国家一样,他们的食品主要是鸡、黑豆、和米饭。猪肉也是他们的主要肉类食物。不可理解的是虽然四周以大海为伴,但他们的海鲜却贵的惊人。午餐时,我们的导游向我们宣布,要给我们一个惊喜:一场四五十年代的时代秀。当我们饭饱酒足后走出饭店,看到一辆辆停在路边、五颜六色的敞篷美国老车,我们才明白导游所说的所谓时代秀。我们个个顿时精神焕发,坐上老爷敞篷彩车,带着午餐朗姆酒带来的丝丝醉意,乘着大西洋送来的徐徐海风,穿梭于哈瓦那的大街小巷、海滨大道。那感觉是太刺激啦。我们的司机和他的搭档是叔侄俩。这车是他们家祖传之宝。1898年,老美利用停靠在哈瓦那的缅因号巡洋舰被炸沉的事件,向西班牙宣战。客观上帮助了古巴本土争取独立的武装力量。结果西班牙人战败。老美与西班牙在巴黎签订了有关西班牙殖民地归属的巴黎条约。反尔没有古巴人什么事。条约将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的所有权以两千万美元的价格转交予老美。老美也成了古巴的保护国。好在美国人于四年以后在帮助起草了古巴宪法,扶持了亲美的政权以后,就将古巴还给了古巴人。古巴人在1902年获得了独立。完成了他们的独立先驱战士之一,何塞.马蒂未竟的事业。不过这时的古巴实际上还是受到美国的军事保护,她的政治、经济、金融一直受到美国的控制。关塔那摩海军基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03年由美国与古巴签订的普莱特条约(该条约由美国参议员Orville H. Platt在1901年提出。)的补充协定中提出租给美国的。该条约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古巴和美国后来的协商中不再执行。但是租用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的协议未变。尽管老卡后来不接受该条约的补充协议并根据维也纳关于协议的法律惯例要求归还关塔那摩,但老美认为维也纳关于协议的法律惯例不适用于以前所签署的条约,所以至今仍然霸着这个基地。

古巴人的浪漫可见一斑

在古巴独立以后的年代里,老美在古巴、自己的后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古巴的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甘蔗糖业、养牛业都是加勒比海国家中的姣姣者。这些老车就是老美带过去的宝贝之一。1929年后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糖价急剧下降。古巴的单一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从此以后,古巴社会几乎没有消停过。动乱和镇压不断。后来,亲美的巴蒂斯塔在1940年当选总统。他早期还有点开拓精神,进行了一些诸如劳工权益和医疗保障方面的社会变革。他在任期满了后的1944年住到了佛罗里达。到了1952年时,他又回来竞选总统。在选举可能失败的情况下,他通过颁布戒严令第二次上台当总统。此后,他和他的政府开始明目张胆地进行独裁专制、横征暴敛,使得贪污腐败越演越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引起古巴社会民众的严重不满。尽管如此,古巴当年的经济状况还是加勒比海国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年轻的律师卡斯特罗和他的兄弟带领一帮几十个热血青年开始造反。53年时因武装暴乱被抓。两年后即被释放。但他不屈不挠,继续在墨西哥组织古巴的革命。终于在1959年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开始时老美还支持古巴的革命和变革,希望看到一个民主古巴的出现。老卡上台以后,就将土地、农场、和一些工业收归国有,并且处决了一批反对者,将共产党合法化。导游说,当时老卡将土地收归国有时,古巴人还是允许个人拥有一套住房的,只是无地产权。这些举措触犯了美国在古巴的农场主的利益,也背离了老美希望看到的民主变革。因此美国开始对古巴实行选择性的禁运,比如禁止出口石油到古巴。老美的措施反过来又激怒了老卡,老卡进而投靠与老美争霸的老苏。老卡在老苏那里搞到的石油,要当时掌握在老美手里的炼油厂炼油,老美当然不干了。老卡一气之下:你不干可以,老子将你的炼油厂也收归国有。老美这下子被踩着尾巴发怒了。全面禁运开始了。老美这时对古巴的持不同政见人士开放边境。老卡想,好啊。你们凡是想去美国的人,我都放行。其目的是减少国内的政治对立面。老卡故意开放边境,让三万多持不同政见的人士和家属去了美国。害得老美不得不赶紧关上边境。 老美被老卡气得咬牙切齿。这就有了猪湾事件、导弹危机的发生,以及后来有些历史学家总结出的高达643次的暗杀老卡的行动,什么利用美人计,在雪茄烟里放毒,在车队里安置炸药等等。道高一尺,魔高一长。老卡一次次化险为夷。老卡变得越来越左。63年以后全面学习苏联搞计划经济。接着在七十年代紧跟苏联,派了大量的部队和顾问到非洲的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支持非洲人搞共产主义革命。古巴人民的生活不仅丝毫未得到改善,反而下降许多。看客,你别以为我懂古巴的历史,这些很多都是船上组织的历史学者们为我们举行的古巴历史系列讲座中听来的。这是我喜欢Viking的另一个原因。

老美、老英、老法、老西都被赶跑了。他们留下了豪宅、豪车、庄园、和一些工厂。我们的司机搭档的父辈就是这样从一位被赶走的老美手中得到了这辆当时的豪华敞篷跑车的。好在老卡没有将这些老爷车收归国有。否则,它们早就变成破铜烂铁啦。然而,后来问题来了。车要保养,要维修啊!人老了病多,车老了事多。老美和其他西方国家不给零件怎么修?船到桥头自然直吗!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古巴人自己动手,自制刹车片,轮胎,挡风玻璃等等。但是没法自制发动机和变速箱啊?别着急,不是还有废车场吗。能找到的替代品都可改造用上。实在找不到同牌子车的零件了,还有苏造拉达车。东拼西凑,一辆老爷车又可以开着兜风了。人老肤皱,车老皮锈,再加海边腥风咸雨,这些老爷车每隔两三年就得定期美容,重新喷漆。外表光鲜亮丽的彩车,内脏早就移植过啦。感谢古巴政府允许私人出租车营业,拥有老爷车的家庭,顿时成了土豪一族。我们的司机搭档告诉我,他的这款跑车价值五六万美元。带客兜风一小时的价格是五十美元左右。难怪律师、医生、教师改行当出租车司机。油水多着呢!他们说,常常载客不免犯交规。如果遇此情况被警察拦住,供上5库克(CUC)给警察就完事大吉了。新鲜。其实这种小范围的收受贿在古巴,乃至整个加勒比海国家司空见惯。

哈瓦那有一个中国城。其实在那里居住和经营的人基本都不是华人。说起古巴的华人,还是有故事可讲。据统计,在古巴的亚洲人大约占其人口的1%,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华人血统。1857年至1880之间,大约4万华工与殖民工头们签下8年的劳工合同,到古巴的甘蔗园从事体力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类似于当地的奴隶。这些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福建、香港、澳门、台湾,而且是清一色的男青年,大多数单身。合同期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回中国了。另外,大约5千华人在十九世纪末为了逃避在美国的种族歧视,逃到了古巴。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老美在一战和战后在古巴的劳力需求,又有许多华人,主要为男性来到古巴。先后来到古巴的单身华人与当地的黑人,混血儿,以及极少数白人或发生性关系或结婚生子。其实,现在古巴的华人主要是华人与其他人种的混血。真正的纯种华人已经很少。有趣的是,在古巴的十年独立战争中,有大约两千华人加入了争取古巴独立的战斗行列。华人也加入了旨在推翻古巴独裁政权的战斗。老卡领导的革命革命胜利以后,华人所开的餐馆、小超市、发廊、妓院等其他生意被共产或没收了,造成很多华人举家迁往了美国,或去了其他加勒比海以及拉美国家。

过完老车瘾

按照原计划,我们的哈瓦那之行还包括参观海明威的故居。由于当天是星期日,那里不开放。我们被安排到一个叫柯西玛尔的小鱼村参观。这个小渔村与海明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位于哈瓦那的东面约二十分钟车程。据说海明威在这个小渔村住时,通过观海和与当地渔民接触以后得到灵感。他的著名作品《老人与海》就是这些灵感之作。小渔村风景极其美丽。当年海明威在这里钓鱼,游泳,喝酒,会友。他经常光顾的小酒店德拉拉萨(La Terraza de Cojimar)和这个小渔村在他去世后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争相目睹的地方。我端着一小盅据说海明威生前最爱喝的兑有朗姆酒的蓝色饮料,坐在小酒店里海明威曾经用餐的桌子边上,眺望远处被晚霞映照的大海,思绪随着蓝天上盘旋的雄鹰飞翔:如果我也在这里长住,说不定也能写出一部传世之作呢。导游一声出发令,打碎了我的美梦。我暗暗自诩,辛亏做个小码工,否则现在可能连吃饱饭都困难。  

海明威常坐的桌椅 - 面向大海

德拉拉萨(La Terraza de Cojimar)小酒店

酒店对面的残垣断壁太煞风景啦!

一天的哈瓦那旅行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尽管玩得粗浅,但是惊喜不断,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海明威的灵感源泉

 小渔村的姑娘和游客        

海明威纪念碑

抽雪茄的小贩

DKmom 发表评论于
有意思。学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