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写了一部小说的诺奖获得主卡内蒂——

打印 (被阅读 次)

1905年7月25日,埃利亚斯·卡内蒂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后移居奥地利维也纳。1938年,逃亡法国巴黎,次年移民伦敦并定居取得英国国籍。卡内蒂的一生是在不断的流亡、放逐和漂泊中度过的,不安、焦虑和惊惧似乎总是与他如影相随。卡内蒂的人生经历,使他具有了一种敏感冷静的观察力。他冷眼观察世态人生,内心充满了对人之命运的悲悯和同情。

卡内蒂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小说和自传的写作,著有长篇小说《迷惘》,戏剧《婚礼》、《浮华喜剧》和《确定死期的人们》,和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和《眼睛游戏》。在自传里他写到在青少年时代就认识了布罗赫、穆齐尔、布莱希特等文学大师,他的思想和文学才华受到这些前辈大师的赏识。他详细记述了自己与大师的交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思想碰撞发出的火花。青年时代他立志要写八部小说长卷,题为《疯子的人间喜剧》。1931年创作完成、1935年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迷惘》就是其中的一部,也是“八部计划”中唯一完成的一部。

文学之外最有名的著述是《群众与权力》,瑞典学院称它为一本“权威性的著作”。卡内蒂在书中提出了“群众人”的概念,这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归根结底,“群众人”就是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权力”正是赖此为生。在卡内蒂看来,一方面,群众是权力得以施行的条件;另一方面,它又是施行权力的对象。二十世纪人类几场重大悲剧的发生,都可以拿他的“群众与权力”来解释。《群众与权力》已经成为学者不断引用的杰作,不管他们是要解释希勒特现象、文革运动还是大型音乐会上出现的疯狂场景。

卡内蒂的《迷惘》出版后由于战乱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六七十年代,方才被人们“重新发现”。1981年,他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称赞他的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感人的艺术力量”。

《迷惘》的第一部“没有世界的头脑”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维也纳作背景,描写一位崇尚中国儒家哲学的汉学家彼得·基恩的生活。基恩厌恶人们的虚荣心和贪图享受的本性。他对异性从来就感到厌恶和恐惧。他摒弃公职,离群索居,守戒节欲。他爱书成癖,藏书有两万五千册。他一天到晚钻研“学问”,不问世事,他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头脑中只有书本,图书就是他的世界。他在四十岁时雇用了一个名叫苔莱瑟的女管家,此人其丑无比,贪婪粗俗,心肠歹毒。她处心积虑赢得他的信任,基恩为了保护自己的藏书,娶了这个女管家。苔莱瑟嫁给这个书呆子是为了取得他的全部财产。她和基恩婚后就撕下了假面具,到处寻找基恩的存折,逼他写遗嘱,从心灵上和肉体上残酷折磨他,最后把他赶出家门,使基恩沦为乞丐。  

《迷惘》的第二部“没有头脑的世界”描写基恩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他流落街头,痛苦无比,胡里胡涂地陷进了一个藏污纳垢的小酒店,一个赌窟和妓院。在这里出没的是小偷、乞丐、流氓、赌棍、妓女和骗子。潦倒中,他还一直在惦念自己的藏书,期间写了一部学术著作《裤子的心理》。基恩结识了驼背的犹太人菲舍尔勒,此人以偷窃和诈骗为生,假装要帮助基恩拯救书籍,真正目的是为了骗取他的钱财。正当他俩去当铺“为书赎身”时,恰好遇上苔莱瑟及其姘夫看门人前去当书。他们反诬基恩是小偷和疯子,基恩遭到他们一顿毒打,还被带到警察局审讯。

《迷惘》的第三部“世界在头脑中”描述基恩被看门人领回家去,作为精神病人关在一间斗室里,受尽摧残。在巴黎当精神病医生的弟弟格奥尔格·基恩突然收到驼背菲舍尔勒发去的一份电报,得知哥哥“疯了”,便专程从巴黎赶到哥哥身边。通过私访查到了囚禁基恩的地方,并设计把苔莱瑟及其姘夫赶出基恩的家,基恩回到了自己的藏书室。身体回到原来的世界,但基恩的神经系统并没有恢复过来。他头脑里的世界已崩溃,他终日怀疑这一切是不是真实的, 担心再度被赶走,陷入无比的迷惘和恐怖之中。当晚他把全部图书堆积起来付之一炬。他站在书上仰天大笑,和书籍一起葬身火海,与藏书室同归于尽。  

《迷惘》思想深邃,内蕴丰富,有明显的象征意味,主人公的命运暗寓着欧洲知识分子的悲剧。这本书对知识的作用,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表现出卡内蒂对“重智主义”的批判——知识分子如果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生活的土壤,只倚靠知识,一味地“重智”,最终必然导致幻灭。

卡内蒂有独特而深邃的洞察力,他的思想受到卡夫卡的影响,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思考。难能可贵的是,他摆脱了卡夫卡小说过分的哲学化,把深刻的思想用幽默睿智而辛辣的语言,搞笑的情节有趣的人物写出来,大大增加了可读性。

《迷惘》全书情节显得怪诞离奇,带着神秘色彩,卡夫卡之外,还会让读者联想到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者写作手法极其娴熟高超,小说不以情节取胜,他没有用跌宕的情节和华丽的词藻来哗众取宠,而采用了漫画式的夸张写法,以幽默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娓娓道来。他对人物的刻画很传神,或者说个性特别明显,但又绝对不是现实生活里的人物。作者通过形形色色的畸形人物,表现了异化的世界。主人公基恩看似值得怜悯和同情,但对他的迂腐和怪诞的想法与行为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苔莱瑟、看门人以及驼背骗子当然是可憎可恨的人物,他们身上充满铜臭,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别人的财富,千方百计想把别人的财富据为己有。《迷惘》最出色之处在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借助怪诞的联想、内心独白和幻觉,在人物荒诞的心理活动中,把主要人物的一切劣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制造出一个令人迷惘的世界,以此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把幻想和现实糅合在一起,故事扑朔迷离。

小说的故事情节流畅自然,引人入胜,使读者阅读时欲罢不能,极想知道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这位严肃的幽默大师,就如卡夫卡,从个体的感受出发揭示了整个人类的境遇。《迷惘》通过书呆子式的人物基恩的悲剧,表现了人性丧失、道德堕落、被贪欲毁灭的社会现实。作者善于从文化史角度洞察社会与人生,以略显轻松的解构,不露声色的讽刺,对社会的各种现象、人物和事件做全面的剖解和分析。无疑小说《迷惘》是德语文学的经典,它的地位应该可以和卡夫卡《审判》、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黑塞的《荒原狼》、格拉斯的《铁皮鼓》相提并论。卡内蒂靠一部小说成为世界重要的文学大师。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默默无闻,他是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发现并推向世界的最成功案例。

 

LinMu 发表评论于
回复 'hibiskus' 的评论 : 都怪第二次世界大战。谢谢来读
hibiskus 发表评论于
多谢介绍!幸亏这位活得够久,否则也可惜了:P
LinMu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疏影浅斜' 的评论 : 谢谢读评,问好!
疏影浅斜 发表评论于
很棒的书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