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3 敦煌—心心念念的莫高窟(上)

打印 (被阅读 次)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佛教由波斯传到中原。大约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位名叫乐尊的和尚艰难地行走在求经问佛的路上。他来到鸣沙山,看见对面三危山上佛光普照,受到启示,决定停下脚步,专心修行。他在大泉河畔开凿了第一座洞窟,用于打坐参禅。此时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36年),从此开始了持续了一千年莫高窟的开凿洞窟的历史,经历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多个朝代。莫高窟的壁画、塑像达到空前的辉煌,是人类洞窟艺术的宝库。

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延绵1.6公里,分上下五层,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塑彩像2415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走进洞窟,望而兴叹,铺天盖地的壁画,形象逼真的造像,工笔细腻、色彩艳丽、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活泼生动,佛祖菩萨造像庄重肃穆,艺术水平震撼每个人。想象当年开山凿窟之艰辛,画师秉灯作画之执着,供养人出钱出资之虔诚,敦煌曾经的辉煌一目了然。

汽车行驶在前往莫高窟的道路上,远远的我们看见崖壁上一个个洞窟,大家兴奋地叫道:看,莫高窟到了!

已经干涸的大泉河,莫高窟就坐落在河边悬崖上

九层楼,莫高窟的标识建筑(网上截图)

虽然沿路都是沙漠,可是莫高窟却是沙漠中的绿洲。

于右任的题字

走进洞窟区

莫高窟每天限定参观人数,特别是在旺季,往往需要提前一个月在网上订票。莫高窟有洞窟756座,其中有壁画和雕塑的492座,对外开放40座。每人可以参观8座,其中3座是必看,另外5座根据不同的讲解员各有不同,总共参观用时大约45分钟。经过领导批准,小武为我们安排了最好的讲解员,不限时间,并且加上3个不对外的特窟。感谢小武,让我们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洞窟,感谢小李为我们详祥细细讲解了3个多小时,使我们对莫高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们的美女讲解员小李
我们的参观从窟群北端的藏经洞开始
第16、17窟,藏经洞
藏经洞,其实是第十六号洞窟甬道北壁上开凿出的一个小洞,编号为十七号洞窟。十六号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由晚唐时期高僧洪辨和尚主持开凿(辨为异体字,上巩下言,词库中无此字,以辨代替)。窟外的三层楼为王圆箓道士1906年修建。洞窟主室设马蹄形佛坛,佛坛上的塑像为清朝重塑,四壁壁画为重画,表层为西夏重绘,底层可见晚唐壁画。壁画色泽如新、线条清晰。窟顶为浮塑贴金四龙团凤藻井,凤凰展翅居中,四龙游离在外。西夏时期的女人是很强悍的,其190年的历史中,有一半时间由女人当政。此洞窟的壁画大概是在某个女人当政时所绘。洞窟四壁绘有千佛,千佛壁画在莫高窟非常流行,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中,有343个绘有千佛,因此莫高窟在民间俗称千佛洞。洞窟甬道北壁开一小洞,是洪辨和尚打坐修行参禅悟道之处。洪辨圆寂后,弟子为其塑像,放置于窟中,成为洪辨影堂。
16号窟一瞥(窟内不能拍照,所有照片均为网上所得),甬道上的小门便是大名鼎鼎的藏经洞
四龙团凤藻井
17号藏经洞,16号洞窟甬道北壁开一小洞,是洪辨和尚打坐修行参禅悟道之处。洪辨圆寂后,弟子为其塑像,放置于窟中,成为洪辨影堂。十一世纪,由于一些不知名的原因,将经卷、文书、绢画、等文件达五万多件堆置窟内,并且闭门封洞,外面糊上泥土,绘满壁画,成为名副其实的藏经洞。
藏经洞对面的陈列室,述说着藏经洞的发现、文物流失的历史。陈列室是一座清朝建筑,原本为道观,王道士就住在这里,守护着莫高窟。走进陈列室,院子中的大石头上刻写着陈寅恪书写的《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向人们发出了悲愤的控诉。应该控诉的究竟是西方的掠夺,还是清朝政府的无能,或者地方官员的腐败,其实是应该深思的。
公元11世纪,由于朝代更替、战乱等不知名原因,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文物被藏于此洞,并砌墙封洞,表面绘以壁画。藏经洞从此在大漠封存了900多年,直至清朝光绪年间(1900年),为一名名为王圆箓的道士偶尔发现。清朝康熙后期,政府陆续收复了嘉峪关外地区,乾隆朝也对莫高窟中的雕像有所修复和重塑,但清朝晚期,政府腐败、国力衰弱,对于莫高窟的保护已经无能为力。当王道士来到这里时,很多洞口已经坍塌,底层洞窟为黄沙所埋。王道士就这样做了莫高窟的主持,每日跋涉在风沙中,挨家挨户化缘修复莫高窟。在清理16号洞窟的流沙时发现洞壁上有一道裂缝,他将竹签插入缝中,发现是空心,打开后看到满窟堆满了经卷、绢画、版画、文书等文物。后人称这些文物为"敦煌遗书",是我们了解敦煌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王道士多次上报给朝廷官员都没有得到回应。1905-1907年先有英国人斯坦因、又有法国人伯希和、接着是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以及俄国人鄂登堡等人纷至沓来,他们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经卷、文书等文物四万余,藏经洞内的大多数精品从而流失海外,残存在藏经洞内的只剩下一万来件残卷。在运输北京的途中,又经各级官员的 贪污,抵达北京只剩下不到八千残片。
最早来到敦煌的是英国考古学家奥莱尔·斯坦因(Aurel Stein),他于1907年第二次中亚考察期间来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骗购藏经洞出土汉文文献9000件左右,包括约3000件完整卷子和近6000件写本残片,如今这些文物藏在大英博物馆,构成英藏敦煌汉文文献的主体部分。
步斯坦因后尘,法国的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于1908年来到敦煌。伯希和是位汉学家,精通汉语和十几种文字,他花了三星期的时间,借助微弱的烛光,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翻阅了所有经卷、文书,最后选择6000件精品带走。如今这些文物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内。
莫高窟的消息很快就在世界上传开了,日本人、俄国人、美国人接踵而至,将敦煌遗书几乎洗劫一空。莫高窟文物现在分布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图书馆、日本、俄国等世界各地。国内留存的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
 
第427窟
接着我们来到第427号窟。427窟开凿于隋朝,是一个由前后室组成的洞窟。前室为三间四柱的宋代木构屋檐,外墙的壁画也是宋朝完成的。
前室的宋代木构屋檐上有宋代的题记,南北两壁各塑天王和力士两尊。
主室有三组巨型佛菩萨塑像,每组均为一佛二菩萨,代表过去、现在、将来佛。
四壁的千佛壁画由青、白、蓝、褐四色绘成,面部妆有金彩,但大部分已经变色脱落。
 
第248窟
莫高窟第248窟开凿于北魏晚期,五代重修。洞窟形式为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棋顶,有中心塔柱,柱四面各开一龛。第248窟群塑为敦煌彩塑的代表作之一,位于中心塔柱四向龛,彩塑保存较好,是莫高窟极少数未经后代改动过的原作之一。此群塑由四组塑像组成,分别为佛说法、禅定、苦修、成道四个内容。主室中心塔柱西向龛中有一身完整的苦修像,佛经讲:释迦牟尼为寻找解脱人生痛苦的真谛,离家隐居于尼连禅河边丛林苦行修禅,每日仅食一麻一米,经过六年,形貌已是"身肉为消尽,唯其皮骨存"。塑像精准表现出这个过程:只见头部微微向下俯,颧骨高高突起,两颊则清瘦并有些凹进,眼睑沉垂,眼窝深深陷入,形体枯瘦,面相憔悴;轻薄的袈裟紧贴在干瘪的躯体上,透过衣服可看见胸部根根突起的肋骨、凹陷下去的腹部,造型极为逼真,形神兼具,是苦修像中的精品。
第285窟
第285窟是我们参观第一个特窟,也是我曾经在Gattey Center看到的三窟之一。现在看到实物,感觉更加震撼。285窟开凿于西魏的大统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中唐、宋、西夏、元都有过重修。窟内北壁有带有时间的题记,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洞窟。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洞窟,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信仰思想、意境创造无不体现了多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佛教内容,又有道教的神灵和天宇,还有印度婆罗门教诸神。同一洞窟中既有西方日月神阿波罗和狄安娜,也有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既有西方的大力士药叉,又有中国的大力士乌获;既有印度佛教的飞天,又有道家的羽人。中西方不同风格的艺术,在这里汇集一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
洞窟西壁有佛龛三座,照片为洛杉矶参观时所拍
莫高窟洞窟根据洞制分为五类:第一类禅窟,围绕一个大型洞窟,在周围开凿若干仅能容身的小洞窟以供僧人修行。第二类中心柱窟,北朝时期流行。洞窟后部有一方柱,直通窟顶,四面开有佛龛。源于古印度"支提窟",信众绕塔礼拜。第三类为殿堂窟,通常窟内地面为正方形,在石窟正面开一大龛,窟顶呈覆斗型。此窟龛内一坐佛,龛外两侧各一身菩萨像。第四类大佛窟和第五类涅槃窟。285窟南北两壁各有四个禅修洞,应为禅修洞窟。
北壁有两块题记,时间分别为大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和大统五年(公元539)
南壁中层绘有五百强盗皈依佛法的故事
五百强盗皈依图局部
窟顶东披有托着太阳的伏羲和捧着月亮的女娲。伏羲胸前的大圆轮内画一只三足金乌(太阳),一手拿墨斗,另一手拿着规(尺子),女娲胸前的圆轮内画着一只蟾蜍(月亮),手中举着矩,是中国最早的测量工具。
西壁南侧上方是印度的日天、诸星

未完待续

二舅 发表评论于
文物被盗卖到西方国家博物馆保存好过留在当时战乱的中国,更不用提后来的文革了。现在想想,当年王道士贱卖藏经洞文物,实际上是间接保护了这些文物不被破坏而得以流传至今。
边走边看66 发表评论于
介绍详尽,每一次旅程都是一场学习的旅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