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的故事—25. 白手起家

集百家之长, 走自己的路。
打印 (被阅读 次)

结婚了, 成家了。 回到贵州农村山区, 卫生所给我们一个单间, 我们俩搬到一处, 名副其实的夫妻了。

除了应付日常医疗工作外, 我们专心造人。 在贵州山区,我们育有一女,一子。 由于当时贵州生活条件极度艰难,我们的子女都留在南京有我丈人家抚养。 我的丈人尤其喜欢我的女儿。 那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回到日本添了个外孙女。 我丈人常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有个外孙女, 我也有个外孙女!” 我女儿的出生, 给他老人家带来晚年的欢乐。问题也是有的, 此后儿女对我们比较疏远,而对外祖父,外祖母更为亲近,造成我们终身遗憾。

那时, 虽然有了个家, 其实一无所有。 一只大床是用两张公家的木板小床拼成的, 一张两个抽屉的书桌和一张木靠背椅,黑漆的,油漆斑驳,也是公家的, 还有一张矮矮的小方桌, 是所长优待给我们的礼品,用做吃饭之用,和自己带来的两只皮箱,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产。 严格说来,只有两只从南京带来的皮箱才是自己真正的财产。一无所有是我们当时的真实情况!

“梅” 很兴奋有了自己的家,她还是那句话:“‘申哥,’ 不管如何艰难困苦, 只要两人在一起, 就是幸福。” 她很满足。 我们的家就这样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在这荒凉而宁静的山村,构筑自己的爱巢。

人类是从不会满足的, “不满足”是人类的优点, 也是人类的缺点。 不满足, 才有动力,才有奋发,才有创新,才有成功;反之,不满足才有腐败,才有小三,才有堕落,才有犯罪。纵观现代新生的富豪, 很多人都是从零开始的, 只要抓住机会,或许会成功的。 当时还在文革的中期, 要想找到发家的机会是没有的,只能在当时当地现有的条件下,改善一点自己生活条件。

新的生活赋予给我们动力, 为了改善当地极度贫乏的食品供应, 我们首先决定要改善伙食。 我跟农民学习种菜,卫生所周围的地有的是, 时间也有的是, 只要没有病人, 你随便做什么都没有人管的。 我开垦了后院山上的一块地,种上了葱蒜, 青菜,蚕豆,萝卜,黄瓜等等,可以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了。 肥料都是用大粪, 现在一想起就恶心!

我们的蔬菜长势良好, 尤其种的青葱,和农民种植的无异, 又粗有壮,区政府食堂常常到我地上拿青葱。 结果给区政府领导知道(造反派领导), 我们还受到了区政府的表扬, 说着两个医生来自大城市,但是没有一点文化人的架子,为贫下中农治病,和农民打成一片,还自己种植蔬菜,可见他们主动靠拢农民, 接受改造, 是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样板。

平心而论,我们根本没有区政府对我们的评价那样高尚, 我们只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已。

“梅”喜欢动物, 开始养鸡,从小鸡开始, 看着长大, 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开始我在集市上卖来5只小鸡,死了三只, 存活两只。 后来知道刚出窝的小鸡不容易养大,后来开始买长成半大的鸡, 饲养非常方便,最多时“梅”养过十来只鸡。 有鸡不仅有蛋吃, 还可以常常吃鸡,也不用到集市上去采购了。 植物油供应太少, 每次回家, 我们从上海买进大量的肥肉,炼成猪油, 装在饼干桶里, 带来贵州,以补充植物油不足。

每逢过年, 富裕些的农民总是要送些籽粑,腊肉给我们。中国不管哪个地区, 过年总是隆重的,一年只有一次啊。 富裕的农民年前要杀猪,内脏一般在过年时请客吃掉, 肉切成条状, 挂在火炕上面, 用松枝熏烤, 成为烟薰腊肉, 要吃一年。 啊! 贵州的烟薰腊肉,可蒸可炒,肥而不腻,香气扑鼻, 回想起来, 真想再去一次贵州, 再去嚐嚐腊肉的风味。

原本瘦弱的“梅”来贵州后由于缺少营养, 更为瘦弱, 显得面有菜色。 自改善生活之后,体重渐渐增加, 原来苍白脸上泛起的红光,“梅” 的心情明显好转, 脸上气色显得鲜活, 精神。 原来,我老担心她娇弱的身体是否能适应贵州山村生活,现在可以放心了。 我要下次把她带回南京让她爸爸妈妈看看, 好让他们也放心。

“梅”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一位南京大小姐,到学会洗衣, 做饭,成为贵州山区一位家庭主妇,对她而言, 这个转变过程是艰难的, 甚至痛苦的。 然而,她吃苦耐劳, 她无忧无虑,和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身体却一天一天好了起来,比在南京时还壮实些。

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 我对她的性格也慢慢地得到更进一步的了解。别看她体质娇弱,内心却坚如岩石,做事一丝不苟,对事爱憎分明,对人口直心快,对于爱情,真可谓忠贞不渝!

毕竟是年轻人, 不管在哪里,都会去寻找欢乐。 在这寂静的山村, 没有丝毫文艺活动的, 也看不到电影。 “梅”自小练过手风琴,我原来就喜欢唱歌, 演戏。 我们从区委借来一只旧手风琴, 下班后只要没有病人,她拉起琴, 我唱起歌, 经常可以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我还喜欢唱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等等,但不大喜欢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的文革歌曲。 农村中比较随便, 没有人干预我们这些活动。

好笑的事也经常发生的,一个赶场天早晨,病人还没有来门诊,我们俩人一起去集市采购, 买点水果, 鲜蘑菇什么的。 走进场区, 看到有一头驴, 老乡用它背水果来卖的。 这头公驴的生殖器特长, 晃里晃荡地挂在腹下。 “梅”突然叫住我,“‘申哥,’你看, 这驴为何有五条腿?” 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她, 那看过这个。 呵呵! “五条腿的驴”成了我们之间终身笑料。

上面说过, 猪肉分配每人每月一斤。 卫生所大多是年轻人, 馋肉啊! 有人建议, 我们打狗, 吃狗肉! 我不吃狗肉,但我兴致很高, 自告奋勇从打狗到煮狗肉, 包办到底。 一天, 卫生所来了一条野狗,我从药房取了60颗“氯丙嗪”(镇静剂), 包在一个饭团里, 让狗吃下, 等不到20分钟,狗就昏昏欲睡。 我拿了一根绳索, 在狗颈子上一套, 往树上一吊, 不到5分钟狗就不再挣扎了。放血,剥皮,去内脏,去头, 把只狗砍成几大块,洗净,放在在大厨房里一只大锅里煮, 下面烧起柴火。 等到八成熟, 捞出去骨,狗肉切成小块,再下锅, 加盐, 收汤,真是香气扑鼻。 我从下午4点钟, 一只忙到晚上八点。一大盘狗肉放在门诊室的桌上,全卫生所的人都来吃狗肉,包括所长。 狗肉用辣椒水一沾, 香,香,香! 众人连连赞赏,好吃! 连我的“梅”, 原本食量不大, 可吃到我烧的狗肉, 吃了还想吃。 就我一人不吃, 看着他们吃得好高兴。

好笑的事发生了, 睡到半夜,“梅”说起梦话来了:“好热, 好热, 啊! 我吃了狗肉, 变狗了!” 嘿嘿! 真是笑煞人!

流浪北美的蚂蚁 发表评论于
正在补课,一口气读到了第25篇。文中讲到你的‘梅’还是一位手风琴手呢,与我有相同的爱好,可见你们是一对苦中有乐,珠联璧合的好夫妻!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尘埃杨' 的评论 : 是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 总不如上一代对孙辈的宠爱!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闲闲客' 的评论 : 谢谢你的评语, 可惜“梅”走的太早!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ove962397' 的评论 : 是啊! 很难的选择!谢谢你的回复!
尘埃杨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labama' 的评论 : 我父母生了我们,也是把我们送去老人身边,现在想想在老人身边最开心。回到父母身边非常不幸福,双职工,四个娃,工作忙,父母脾气怎么会好。给小孩子稳定的成长环境是最好的。
闲闲客 发表评论于
一口气跟读下来,写的真好!你和梅也是对方生命中的贵人了,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总是美好的。
love962397 发表评论于
回复\'Alabama\':老前辈不必自责。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儿童死亡率还是很高的。我是坚定的自己带孩子的支持者。但是如果我处在老前辈当年的情况下,也应该会把孩子留着大城市里的。如果你真的把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孩子有个什么问题,也是另外一种遗憾,可能又会责备自己没有把孩子留在城里了。你已经为孩子们做出了当时最好的选择了。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尘埃杨' 的评论 : 是啊! 狗狗可怜! 到美国来之后, 才知道狗狗是人类最最好的朋友。 我有犯罪感!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oto66' 的评论 : 谢谢!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oto66' 的评论 : 年轻人生活再艰苦, 也总是欢乐的!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ove962397' 的评论 : 其实! 孩子还是应该自己带的。 两个孩子对我们没有多少感情, 让我们终生遗憾!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nanjing2' 的评论 : 谢谢你的鼓励!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高斯曼' 的评论 : 谢谢跟读!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网友! 那时的贵州, 真是人无三分银啊!
Alabama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谢谢晓青网友鼓励!
尘埃杨 发表评论于
狗狗好可怜!
moto66 发表评论于
对不起,错别字,是“赞”。
moto66 发表评论于
咱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
love962397 发表评论于
苦中作乐啊!当年把孩子丢给父母养的,很常见。就是现在也有好多孩子都是祖父母带大的。
nanjing2 发表评论于
描写是活灵活现!
高斯曼 发表评论于
跟读!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我父母也在贵州工作过。写得真生动!:)
晓青 发表评论于
沙发!好看,期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