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读书如饥似渴,那时是一张白纸,我生命里又没有出现过可以引导我的贵人,只有靠读书了。 读书是要读好的经典的书的,可那时候哪懂,逮着什么读什么。好的烂的正的邪的都一股脑地往里灌,人也就跟着飘忽不定,时好时坏,时正时邪。 中外名著也读了不老少,大多都如过眼烟云。 读书是要讲究缘分的,有的书会改变你的三观和信念,有人把这样的书称为“正册”。 至今还跟着我从中国到美国、再在美国东西来回折腾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三个人的书了,他们的书启蒙了我,教育了我,改造了我。 然而如今当我重新再去翻它们时却找不到了当初的那种感觉,那些曾经燃起我无限热情、让我豁然开朗的文字现在读起来却那么地平淡,就连波伏娃的书也一样,于是只好放下。
三十岁以后我基本不再看小说了,不想再看那些编织的故事,我的心虽并未变得冷静,却也只想看真实的人生,所以杂文随笔和传记看得多了。 传记我也只看自传,看人真实的内心和感悟。 喜欢的传记总有看得差不多的时候,最近几年好像可读的书少了许多,更多的是读知识性的书了,中医养生啊,命理八字啊,当然我也在文学城里学到很多,在潜移默化中被改造。
前一阵子我写我看访谈节目,喜欢上了万人迷和万人烦的冯唐,城里的才子笑我傻,说喜欢他的都是老油条男人和不更事的女人。 好吧,被他一激我立马去买来冯唐的散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对我的胃口,一下子就读进去了。 喜欢他的混不吝,他的博学、幽默、坦荡和对事物的一阵见血。 什么天儿被一他聊立即变得有趣无比,古人、今人、圣人、流氓、城市、食色、人性。 聪明的人写聪明的文字,放浪又狡黠,张狂又透彻。 写书要比写博过瘾多了,可以肆意地敞开心怀,剖析灵魂,解释欲望和情愫。 读完他的随笔又去读他的自传体小说 - 北京三部曲,可看了第一部就腻了,没完没了的肿胀,唉,这男人的青春期怎么满脑子里全是这个,为了姑娘甚至可以流血不牺牲。 等人到中年了他的笔下充满了对女人的意淫,且直奔主题,回味甚少,恐怕他想要成为最伟大的情色作家的理想实现不了了,他这方面的潜质实在是一般般。 我懒得读了,把冯唐也放下了。
这几年我也喜欢听名嘴们白虎历史,听了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后再去四处游感觉会大不一样。 对我旅行有帮助的还有觉晓介绍给我的一本书。 她曾给我拉了个书单,都是很好的书,有些不是我的菜,有些需要静下心来读,而我的心又不够静。 然而有一本讲建筑的书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看了豆瓣的评价不错,于是买了来读。 去过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看到了那么多美轮美奂的建筑,再去读这本书时,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角度看那些建筑,让我对它们结构和特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我是个喜欢简单的人,穿衣从不喜欢过多皱褶和花边的修饰,不得不说相比巴洛克宫殿的奢华和富丽堂皇 我更喜欢古希腊建筑的高贵、纯洁和简洁。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是个科普性的,对世界建筑的阐述有序而明了,可也算不上一本上好的书,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大约和作者的经历有关。 他的讲解基本来自对世界建筑书刊的阅读和研究,在他那个年代没有机会出国去亲眼看看这些个历史建筑, 书中少了些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认知,而一本书是需要有热度的,有了热度才会把读者更深地带入进去。
觉晓写了一个书评,她是认真地做了笔记的。 我的文笔不够好,写出来一定不如她,经她同意后我把她的书评放在这里。 觉晓最近读了很多书,也写了很多书评,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她能把她的书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2018年2月14日 by 觉晓
去年的今日,我去了苏州,在回国探亲的那两周里,倒时差半夜醒来,读《南渡北归》,抗战期间梁思成在四川李庄写中国的建筑史。隔了半年读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写中国建筑出现拱劵是受古罗马建筑影响,“云冈佛龛柱更有以两卷耳为柱头之例,无疑是希腊爱奥尼克柱式之东来者。”我想,梁思成提到的是古希腊的柱式典范之一爱奥尼亚式。毫不犹豫读陈志华的《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缘于书里介绍陈是一九五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讲外国建筑史。
读与史有关的书,节奏自然而然的慢,要消化理解,乃至一篇序文或后记都要慢慢来。陈先生在序文里写他觉得自己的学问不够深,特别是和前辈比,在开讲外国建筑史之时,他没有出国过。他在青少年求学开始即遭遇抗战八年,接着是内战期间的学潮,入读大学,又有不断政治运动,使得学业受影响。文革期间,又是牛棚岁月的煎熬。他昔日的同事在工农兵学生前揭发他反动讲公元前的古建筑史,使得他得了一个“公元前”绰号。他写的实实在在,我读完,发现这本香港出版的书是有几处硬伤,与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相比,孱弱了。第一,所选彩色图片没有具体出处,网上有文章指出个别图片是错用了。第二,图片上可以标出的建筑部件名称,没有细致标出。第三,出现个别年代失误,这是编辑审查不严谨导致。另外,如国内习惯的“哥特式”,讲义里以“哥德式”为主,但偶尔有写“哥特式”,前后翻译的不一致有损一本好书。当然,我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个不懂建筑史的读者,我只根据自己的阅读方式发表意见。
但是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我也摘抄了将近三十页笔记,一万五千字。在陈志华另一本书的序文里讲到了当时的系主任梁思成,原来陈先生先在清华读社会学,大二那年看了建筑系的展览,冒然在午饭时间直接进了梁家,林回应女士也在。他提出了转系,林女士当场赞成。他离开时,外面下雨,他们还让梁从诫送一把伞给他,他没有接。此去经年,不管遭遇如何摧残,他只要想到梁家的那把黑伞,他有力量。这大概就是人格教育了。在书里,陈先生用他丰美的文笔把建筑历史里形式变化和风格演变表达出来,引用了外国文献,糅合了历史文化宗教的内外因。阅读的乐趣是在原本觉得难懂的理论变得通俗而有文学美感。
阅读完此书,我再看外国电影,特别是出现古建筑的场景,变得极有亲切感。尽管我记不住全部的书本内容,现在重读笔记都有焕然一新之感。但是我至少能浮光掠影般抓住片言半语,它让我在以后阅读其它书籍与看现实建筑时多一层敏力。古希腊柱式建筑的单纯与高贵,卫城的建筑残骸在他笔下光芒。古罗马拱劵革命对于全民生活的意义,达到公共浴场的热水供应。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地下水库用古希腊科林斯柱子,皇帝亲自天天出现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造场地。中世纪哥特式主教堂与罗曼式教堂的不同,哥特式教堂对普通百姓生活的世俗意义——除了宗教信仰,市民们对教堂怀着生活中孕育出来的感情。歌德和雨果都把哥特教堂内部向上的动势比作树木的生长形态。在全书里陈先生摘录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建筑家对建筑的文字描绘,好似建筑可以用文字铺展想象力,有美学的意义。
西班牙留有的北非穆斯林摩尔人建筑,带出一段穆斯林侵占欧洲的历史。恩格斯对伊斯兰建筑的评论是——忧郁的,像是星光闪烁的黄昏。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留下的基督教教堂最后成为大清真寺,而摩尔人留下的瑰丽的清真寺成为基督教教堂。人类千年来的历史通过建筑凸现它的血雨腥风。文艺复兴建筑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继承发展,巴洛克建筑的彩画,洛洛克风格里的中国式,终究让我明白为什么在读博友介绍圣彼得堡的叶卡特琳娜宫冬宫的博文里,我觉得充满柔媚而矫揉造作的奢侈。国家级建筑与国家财力与统治阶级的趣味有关,这不得不让我想到梁思成书里提到北宋灭亡与当时建造艮岳皇家园林,为运送太湖奇石花费巨大。而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不也是“穷凶极恶”的建造典范。读下来,我喜欢路易十四设立的法兰西建筑学院对古典主义阐述。
建筑的兴与毁又往往联系着战争与纪念,古今都不例外,中国从项羽烧阿房宫王莽焚烧未央宫开始,至李自成至;外国从波斯攻占雅典摧毁卫城计起,而波斯皇帝大流士建造的宫殿毁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百人厅只剩十三根波利斯式柱子供人凭吊;梁思成先生指出云冈石窟里也有受波斯建筑影响。雅典人驱逐侵略者后立即恢复卫城的建造,更辉煌,从帕提农雅典娜神庙开始,至后有古罗马的凯旋门,一路到拿破仑的凯旋门。建筑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如古罗马人从火山灰制成混泥土,同样也体现人类的贪婪。拿破仑为表彰自己的伟大抄袭古罗马的图拉真记功柱,造雄师柱,还有那展现帝国风格的“军队光荣”教堂,用巴黎人的说法,教堂的柱式像走过来的拿破仑大军,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理想被穷兵黩武的炫耀所替代。难怪二战纪录片里希特勒要过凯旋门。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老太太们自愿用硬币一点一点积攒建造代表一种信仰,伟大建筑也有让百姓不堪的一面。罗马十七世纪的Piazza Navona广场建在古罗马跑马场上,中间有埃及劫来的方尖碑,广场建有喷泉,但这三座喷泉的费用来自面包附加税,在把方尖碑从城外运来的日子里,每天晚上都有人在碑身刷写大字:“上帝啊,把这些石头变成面包多好啊!”原来建筑历史还有掠夺的一面,卫城帕提农最后被土耳其毁,留下的12座雕塑,15块多立克柱廊上的方块雕刻板和56块从爱奥尼亚式檐壁撬下来的雕刻,是1880年被英国驻土耳其大使艾尔琴伯爵第八买走。这个艾尔琴的儿子是纵兵焚烧圆明园的艾尔琴伯爵。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人类的不文明却在对建筑的毁坏与占有里体现。新巴比伦城的辉煌,现在只有在德国柏林的博物馆里才能见到伊什塔而门和仪典大街的一角,而雄伟的狮身翼牛像,最完美的标本却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就连我们很多人不知的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我在梁思成书里读到其中石窟石雕早在被发现后散落日本与美国。
建筑也表现政治。美国独立成功后,联邦政府支持古典的罗马复兴式潮流而建造新政府建筑。杰弗逊总统本人是建筑师,他创办的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明显再现古罗马的万神庙,但明快而优雅。林肯坚定要完成的国会大厦是罗马复兴式的,即便是在南北战争期间,他说:“这是我们要把联邦保持下去的象征。”在民主主义高涨的情况下,国会大厦增加了一些希腊复兴的局部。
英国的拜伦为希腊的独立自由献出生命,写道“美丽的希腊,一度灿烂之凄凉的遗迹!你消失了,然而不朽;倾圮了,然而伟大。陈志华在书的后记里写当他第一次登上雅典卫城的时候,泪流满面,咬紧嘴唇才没有哭出声来。“我在卫城所体验的,哪里只是一座天上宫阙般的建筑群,更是雅典公民为独立自由民主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放射着英雄主义灿烂光芒的斗争。正是他们舍生忘死的斗争,开启了西方辉煌的文明。”
我在读陈志华的外国古建筑的叙述时,时时刻刻会想到梁思成的中国古建筑。梁思成指出我国建筑历史与外国不同是不为上层士大夫重视,宋出现李诫的《营造法式》。而古罗马时期建筑师Vitruvius Pollio写的《建筑十书》是公元前的著作,一直不间断有建筑师著述。历史课上老师讲过的第一部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公元前1700年前的法典上对建筑有规定:对建筑场地上的每一幢建筑物,建筑师都有权得到法律所规定的报酬。而如果有质量问题,有相对惩罚。我们中国的鲁班在讲义里有出现,是柬埔寨的吴哥。吴哥城和吴哥石窟被发现甚晚,但中国元人周达观1295年出使柬埔寨时,有《真腊风土记》,里面提到相传鲁班一夜造石塔山(即巴肯寺),鲁班的墓在城外。
我读完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喜欢中国的古塔形制之美。读完陈志华先生行文优美的二十讲,喜欢古希腊的柱式,古罗马的拱劵,它开启了我对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与历史的兴趣。我在读《罗马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