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童年拾趣--170号的故事》

热爱硅谷生活的人们,欢迎关注我的博客
打印 (被阅读 次)

《童年拾趣一一170号的故事》 。

   这是一座普通的灰色水泥四层楼建筑,建于一九六四年。坐落于上海普陀区和郊县的交界线。这里的170号住着大约29户上铁院的职工家属。多数是1964年4月从学院家属区搬来的。当时阴差阳错,这批搬迁户无意中由郊区城镇户口,升级成了普陀区市区户口。虽然不同于农转非,可城镇户口转市区户口是被严格控制的。当时这两者间的差别可是非同小可,这个差别直到三十多年后才得以抹平。不少人在这里居住了三十多年。我在那里渡过了难忘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这里记述了一些六十年代发生的故事,草根,平淡,却深深地久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虽然我们已经搬到新居,可依然很留恋铁院的多彩生活。每次铁院有运动会,放电影,我们都会回到"前面学校“去玩,门卫大叔都对我们这帮小孩特别关照,默默的为我们网开一面,给我们放行。当我们乐不颠地跑进校园,回头看那些被拦在门外的一群小可怜,心里真是爽歪歪的。记得那时大办民兵师,学习郭兴福练兵法,铁院运动场的西北角成了射击靶场,还配有高射炮,那可是真家伙,我们在每个炮位上都过了一把瘾。

   102室的文达是六七届初中生,一个很聪明的小天才(小鬼才),一度是我们小孩王国的灵魂。他家是从市区虬江路搬来的。在文革初期学校停课,他带着我们一大帮小孩玩。我们这帮从铁院搬来,不会讲上海话的文儒小呆,开始了另一种市井童趣的生活,新鲜刺激,别有洞天。飞上天一一放风筝,放鸽子,趴卧地一一打弹子,捉蟋蟀,斗鸡,别灵角。赶时兴一一"在游泳中学游泳“,游完泳一一瘦细的胳膊又扔起石锁练肌肉。讲文的,围成一堆天南地北侃大山,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讲武的,一起学蒙古摔跤,甩大背包。打文明架,反正你不干别人,别人就来干你。扛着汽枪走起路来象螃蟹,骑着自行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去长风公园走走"勇敢者的道路",去银锄湖里划划船,爬爬铁臂山,向北遥望铁院七层主楼,向铁院的小伙伴发一串致敬旗语,“非非,毛毛在忙啥?”。那时新村里禁止养鸡养狗。有闲情的捞鱼虫,养金鱼,下军棋,打扑克,有逸志的拉二胡,吹口琴。追小美女,泡小丫丫。
   文达订了不少杂志和晚报,奇思如泉涌,每天花样不一,新招层出不穷,水平逐步升级换代,大家摇一摇玩起了科技少年。从空气动力学入门,弹射飞机模型,牵引式滑翔机。转而玩半导体,从早期的矿石收音机到来复式半导体收音机。听说要准备打仗,小军事迷们又热衷上军火热兵器,用火柴头自行研制火药,用破铁皮装成土火箭,冲天炮,居然一举试射成功,取得惊人突破。只是火箭尾翼 设计有,方向把控不稳,不小心射偏了,把四楼晒着的尿片烧了个洞。那会儿一帮小孩常常结伴骑着自行车到市区去玩。早晨八九点钟出发,途径大自鸣钟,直奔南京西路的飞机模型材料店,福州路的无线电另件店,中午赶到黄浦江边的中央商场,吃一碗热腾腾的牛汤面,满头大汗。偶尔也会弯到南京路王开照相馆,看看橱窗里新出炉的艺术美人照,期盼着在那儿没准能见到美女徐老师和大姐宝桢。然后到四川北路虬江路,去淘半导体零件,下午凯旋而归。
   文达家有一张罕有的长沙发,我们玩累了都爱去坐一坐躺一躺,真舒服啊!这帮小孩在五十年前就是铁院家属小鬼群,跟着群混,其乐无穷!后来各地武斗兴起,为了自卫,文达居然发明了自制土手枪,那可了得!有枪就是草头王,谁都不敢欺负我们。可没得瑟几天就被片警及时发现予以禁止,没有酿成大祸。后来学校的派斗愈演愈烈,我感到自己不能玩得太邪太野了,才恋恋不舍地自我收敛。后来他下乡去了安徽插队,工农兵上大学时去了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剂系。我们聊起他,都有一种对童年深切的怀念。

   105室是吴老师一家。姐姐群群,高中期间就是学生会的干部,文革前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成为众多孩子们心目中的楷模。华华考入上海邮电学校,他儒雅文气,知书达理,如在古时,没准是翰林高足,一介宗师。他对早期的晶体管颇有了解。他常拿出自己安装调试的半导体收音机,向我们展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在中波段有强大的接收功能,除了能收到中央一台,二台,上海一台,二台,三台,有时还能收到江苏,浙江台,音量分贝之高,音色之润,真闹不懂他是如何把三极管的放大倍数调整得这么好,而又毫不失真,令我羡慕不已。当我还在用舌簧喇叭放音时,他已经用动圈式了。水平总此我们高出几筹。有一阵子夏天晚上乘凉,我们坐在一起一边用扇子驱赶蚊子,一边听他讲述无线电杂志里的最新应用技术,讲他们学校里那些新进的科研设备。那时的华华,是我们心中的无线电小专家,我总幻想着有朝一日也成为这种科研团队里一员。
     
   201室住着钟钟,比我小一届,他们家有一张康乐球桌,他常拉我一起打康乐球,直弹,钩弹,复落,接弹,进洞还得报号,"两号直洞!",“三号横洞!”我的洋泾滨上海话大有长进。第一次觉得康乐球这么好玩,比趴在地上打五洞弹子高雅许多,好像蛮绅士的。拿起球杆弯下腰,忽然有了一种十九世纪大不列颠少年贵族的感觉,闭上左眼,瞄准,击球,进洞!“哎呀,哪能老板也跟进啦?!”。。。我们一起切磋球技,玩得废寝忘食。

   202室住着尚老师,是铁院团委书记,待人诚恳热情,对我特别关心。下乡后我每次回城过年,他都会来看看我。得知我入了团,很高兴。听我讲讲农村的趣事,给我讲讲青年,思想和人生,很有哲理,很有感染力。是位非常优秀敬业的团干部。

   我家也住在二楼,我和我姐都是学校的学生干部,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帮朋友。文革中期,我姐成了红三司的积极分子,整天在学校里忙革命,经常有不少同学到家里来聚会,听他们海阔天空大谈国内外大好形势,吞山吐海,气概非凡。日后这群同学中果然出了几个杰出英才。
   那时的我百般无聊,在老妈安排下,居然管起家里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的活计。早晨五点起床排队买鱼买菜,用付食品卡购买豆制品和配购食品,用个小本子记下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开销。“嗯,这个月也没超过二十块”,懂得控制开支,细水长流,早早学会了一日三餐烧菜烧饭,被小伙伴们大大地嘲笑了一番。谁也没想到,这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点一滴,帮我在下乡插队管理小集体生活上,提供了成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孩子群中有人开始玩乐器,口琴,笛子,二胡,小提琴。我开始迷上了吹笛子。找了本《笛子演奏法》,从单吐音练到双吐音,上滑音下滑音,震音颤音,抖音顿音,很快就上手了。那时非常留意收音机里的民乐介绍,听到街坊的小孩吹笛子也会驻足聆听。那时学乐器少有大师指点,多半是自娱自乐。竹膜在空气中震动,悦耳高频音波在夏夜中跳跃缠绵。尖细的嗓门象是童子鸡试鸣,《扬鞭催马运粮忙》《人说山西好风光》《牧民新歌》。。。凭籍这一技之长,日后在中学和下乡后的宣传队里,我居然主司乐队的主旋律,风光了小一阵。
      
   我家隔壁住着基础部的顾老师,家里有一对龙凤双胞胎,一男一女小迅和小英。不知是哪些家先祖积德,本楼居然聚集了四对双胞胎。两对男生,一对女生,一对花生。小迅比我小十来岁,从小就跟我投缘,鞍前马后象个小跟班,我也特别喜欢他,带着他到处玩,有时让他去当个小侦探,有时让他去送送鸡毛信,很快就显出一身机灵。他个子长得很高,一入中学就被体育老师选中,重点培养。日后,小迅被成都军区体工队招去打排球,小英也成了区青年蓝球队的队员。

   205室是阿美大姐家。父亲原先是铁院的干部,后来调入政法学院。母亲程妈妈是老革命,非常纯粹善良的老人。当时是居委会委员,关爱着这里的每户居民,为众乡亲排忧解难,调解家庭纠纷。尤其在文革中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默默地守护着道德的底线,暗中帮助和保护了不少人家。当时不少家庭大人受到冲击,孩子的心灵倍受打击,他们多次来安慰开导我们,帮助我们渡过精神上最痛苦的日子。我们大家都记得她们,群里的乡亲们每每提起,都会情不自禁,深深的感恩,缅怀,祝福她们。
   那时我们没有微信,没有手机,可邻居们来往密切,经常相互串门,守望相助,亲近得好似一家人。有几年粮站大米面粉按比例供应,如何发面做馒头?许多南方人不知所措。程妈妈就教大家。这里家家都尝过她家的山东水饺。各家一有家乡美食都会分送给大家分享。邻居们常常走东家串西家,一起打扑克,一起纳凉,各自讲述孩子们成长的故事,分享生活中的小经验,传递来自四面八方正能量的信息,不知不觉,春去秋来,过了一年又一年。
   阿美家姐弟四人,都有不凡的故事。大姐立美是二楼孩子中的大姐大,很有威信,和蔼可亲,成熟稳健。二姐小岩,英气十足,潮流先锋,自诩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她是三中红卫兵宣传队的一员,穿着一身旧军装,经常去各厂各校去演出。给我的感觉却更象踩着风火轮的金童小哪吒。她把快板玩在手上,从小菜场一路打到楼上家门口,楼道走廊清脆竹板声响成一串。快板书,数来宝,叮里个钉,当里个铛。加上山东风味的搞笑台词,哪儿哪儿都是可以宣传群众的小舞台。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在洪流中成为敢作敢为的小闯将,一举一动给人带来一股强劲的推动力,令不少后来者恨不能跟上她的步伐一起去闯一闯。
   小岩中学毕业幸运地进了上海的棉纺厂。可后来北疆战事吃紧,她与一批热血青年挺身而出,坚决要求到反修防修第一线,以热血之躯保卫边疆!她如愿去了黑龙江建设兵团。命运之神如此关照,七二年推荐上大学时,她回了上海,去了复旦大学数学系。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曲折的传奇故事。可偶然中确有着必然,能自己把握人生命运的轨迹,实属不易。不懈的努力,顽强的追求,加上天时地利,真应验了那句励志的话,生命在于得瑟,有拼才能赢。
    无独有偶,我们铁院小孩中还有一位响当当的牛人,也勇敢地完成了同样的传奇历程。进厂,提干,又义无反顾,弃工亦农,下乡插队,进行深度自我修行,精品磨练,几度沉浮,靠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大学,又奇迹般巧遇贵人,进入上层建筑,实现了划时代的华丽转身。以后成了复旦大学的研究员。


 

乔宁 发表评论于
谢谢迩东来访。欢迎交流指教。
erdong 发表评论于
童年伙伴,终生难忘。
乔宁节日快乐!
乔宁 发表评论于
菲儿真早,谢谢关注。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都是回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