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最贵?赝品最贵

打印 (被阅读 次)

“天底下还有这等美事吗——每天让你玩着,欣赏着,由于它的存在,让你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同时,它还能保值和升值,一不留神更能让你发大财。”王刚告诉我们,这就是让他痴迷于古玩收藏的全部理由。

王刚录音回放:

“我是个兴趣广泛的人,从为电台演播文学作品开始,忽然有一天我就到了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然后出人意料地开始演戏,继而又涉足音乐剧,最终又回到了主持人岗位。这样一路走下来,顺风顺水,我觉得并不难。直到有一天,碰见了第一件老瓷器,我忽然感觉到难了:它是什么年代的?哪个窑口的?我得弄明白,于是开始探索了。在古代艺术品面前,我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

“潘家园是一个练眼力的好地方,在古玩城只要细心,你永远能淘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它是全亚洲中国文物最大的集散地;高碑店儿和吕家营儿呢,主要是明清、民国时的一些家具,非常好。”

“我最喜欢的一件,在收藏界其实不算什么,那是一件康熙青花瓷。这是我收的第一件东西,过程很顺利,可以说是开门红。我对它有着初恋般的感觉,每天都要看。”

“我能把工作与爱好彻底分开,收藏的好处在于使我能对古时的世俗生活、器皿用具了然于胸,由此在古装戏演出片场,我常常能找出所用道具的错误。”

“什么东西最贵?赝品最贵。所以说:不怕买贵,一定要买对。”

“喜欢收藏的人一旦买了假货,自己就会很懊恼,就算我不砸,他自己也会砸。”

“说句笑谈:行家卖不出去东西,就变成了藏家;而藏家当初无心插柳,若干年后却做了一笔大生意,赚了大钱,倒成了行家。古往今来,最终赚大钱的都是藏家。因为那是一个超长线的投资,而且当初买的时候一定都是花的闲钱。”

坐在北京正庄古玩城一家名号为“翰一堂”的古玩店里,王刚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收藏故事。听王刚说话绝对是一种享受。以至于采访间隙总会产生一丝恍惚:我在哪里?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抱着收音机听《夜幕下的哈尔滨》时的年少岁月;又宛如走进了《五月槐花香》中那个人头攒动的琉璃厂;进而又依稀感觉坐在我对面的那个人,不就是“恒雅斋”那个宁为玉碎的老板赵如圭吗?

潘家园:练眼力的好地方

只要有时间,王刚第一个想去的地方肯定是北京潘家园的古玩市场,尤其是大礼拜的两天时间里,这里的地摊开市,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稍不留神,你就可能在某处地摊前发现王刚的身影:随随便便坐在一张小板凳上,也许和摊主聊着正热乎呢。王刚说:就在这个时候,听摊主给你讲故事,甚至听人家怎么忽悠你,都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但和来潘家园东瞧瞧、西逛逛、总想着捡漏发财的大多数人不同,王刚已经是“行家”了。行家就要有行家的做派和风范,在这一行里,很讲究。王刚告诉我们:逛古玩地摊时,很有意思,表面上看我们都是趾高气扬地从一个个摊位前走过,跟领导视察似的。其实,蹲在地上的那些摊主们都不是好对付的主儿,和他们过招儿,没有点真才实学是肯定不行的。

《钱经》:您能教给我们几招和摊主们讨价还价的技巧吗?

王刚:千万不要先问价。你一问价,摊主会马上回答:“哦,您是行家,我看不准,您给个价吧”。马上就把你给搁这儿了。

《钱经》:现在民间还有好东西吗?

王刚:应该说极少了。逛地摊时,常常有人将我拉到一边,悄悄说:我家里有好东西,跟我看看吧。一开始我还真信,结果每次都上当。

王刚说,其实自己逛地摊主要是为了放松找乐,而真金白银出手买东西的地方是在古玩店。两年前的一次经历,至今仍令王刚回味不已。

那次在一家古玩店里,王刚隔着玻璃看中了一样东西:金代磁州窑的虎枕。“虽然上面有好几道纹,但东西肯定对,特喜欢”。直到去了第三回才终于见到了老板,王刚仍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老板很斯文,有点架子”。一番交流后,王刚把东西抱走了,没给钱。王刚说:这一行就是这样的规矩,老板发现顾客是真喜欢一样东西,可以“先交货、后付款”。一来二去,王刚和这位“有点架子”的古玩店老板成了好朋友。

《钱经》:逛地摊和进古玩店肯定是两种境界吧?

王刚:在地摊,你是居高临下;在古玩店,一下子就平等了。和我们常去的服装店不同,古玩店的老板们一般不会主动招呼进来的顾客,给你推荐自己店里的东西。其实,我当初第一次跨进古玩店时,也很紧张。

《钱经》:听说进古玩店有很多讲究,比如看瓷器不能手递手?

王刚:太多了。最忌讳一进来就邀五喝六地瞎嚷嚷:“这东西对吗?”,特别招人烦。上手拿东西时也要特别小心,比如碗,最忌讳的就是抠边。古玩行里看瓷器,一般都是在一张大桌子上,然后放一个座垫或者蒙上厚绒布,东西一件一件往上拿。

《钱经》:能否告诉我们一些可以假装内行的速成招法?

王刚:现学肯定来不及。从你一跨进店门开始,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会逃过老板的眼睛,往往你在看东西时,老板就在一旁看着你,他始终在观察你呢。行家风范是多年修炼后的随意流露,根本学不来的。

重新回到主持人岗位

《天下收藏》第一期节目正式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王刚第一时间接到了同道藏友、著名编剧邹静之的电话:“悬念设计的好,像一出情节跌宕起伏的剧作,让人想起了希区柯克”。王刚说:就要用“砸毁赝品”这一极端的表现方式,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赝品就应该是这样的下场。

如果我们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后一砸”上面,那就会失去节目中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比如,节目每一期的选题——究竟上什么内容,其实背后凝结了太多王刚和整个团队的心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最近北京行家圈子里,很多人就对即将播出的新一期《天下收藏》节目拭目以待,因为在电视上亮相的将是“崇祯青花”。

更确切说,应该是明代崇祯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最终将崇祯青花确立为一个收藏体系,形成一个概念,只有短短50多年的历史。王刚告诉我们,明代自从万历以后直到崇祯,是一个王朝的末世,内忧外患。尽管崇祯皇帝几乎是中国490多个帝王中最勤奋的,但仍然无力回天。崇祯在位时,曾颁布了一道诏书,命景德镇所有官窑全部停止烧造瓷器,因为当时已经没有闲心顾及艺术品了。“但是,原来烧造官窑的那些工匠们也得吃饭、也得生活呀。于是,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崇祯时期的民窑瓷器这么漂亮。”

《钱经》:在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中,您曾饰演过崇祯皇帝的内廷总管王承恩,所以您对这段历史非常了解。

王刚:我要出演这部戏,就必须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正史上有记载,王承恩最后是陪着崇祯一起在煤山上上吊的。当你了解了那段历史,再来重新面对一件崇祯青花瓷器时,感觉肯定就会不一样了。

《钱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您对于古玩收藏如此痴迷?

王刚:你想想看,天底下还能找出比收藏更美的事吗——每天让你玩着,欣赏着,由于它的存在,让你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同时,它还能保值和升值,一不留神更能让你发大财。

收藏其实是一种超长线投资

谈到如今火爆的艺术品投资市场,王刚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即使当前很多人都把艺术品当作一种投机的工具,也是无可厚非的,至少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传承古代艺术品的作用。“但投机充其量只能挣些小钱而已”,王刚认为:和金融、房产等领域的投资渠道相比,艺术品的投机性其实很小,真正获取暴利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充满了风险。“古往今来,真正赚了大钱的,往往都是一些大藏家。原因很简单,其实人家做的都是超长线投资”。

2003年11月26日的那场嘉德秋拍,至今仍令王刚神往。在那一天,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举办了“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该专场推出了140多件拍品,总估价约2800多万元,但最终成交金额高达6300多万元,是原来估价的2倍多,且成交率为100%。

对于这位收藏大家,王刚满怀敬仰之情,他向我们介绍说:王世襄、袁荃猷夫妇,在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历经每次运动,且遭受极不公正的待遇,却始终坚持“人舍我取,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所付出的艰辛,绝非常人所能想像。正因为如此,王世襄先生通过收藏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再加以深入研究,总结为知识和理论,完成了30余种中外文、上百万字的著述,成为了誉满中外的收藏大家。

《钱经》:您目前收藏最多的古玩是哪一类?

王刚:瓷器。最早是从康熙青花瓷器开始下手的,原因之一是康熙青花存世量大,鉴定标准相对清晰、明确,器物特点比较容易把握,能过手的东西也比较多;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康熙青花瓷的仿品极少。

《钱经》:最早的一件藏品是什么?

王刚:鸟笼子。在我10岁那年,跟着父亲逛古玩市场,相中了那个鸟笼子,太漂亮了,真是喜欢。5元钱,在当时已经很贵了。偷偷攒了好久的钱,终于买回了家,高兴。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笼子里面的鸟食罐,可能就是康熙青花瓷。可惜呀,早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钱经》:究竟什么样的瓷器才具有收藏价值?

王刚:简单说,就三个字:真、精、新。

前两个字比较好理解,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意思。但这个“新”字,和很多人自以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它主要是指品相,看着跟新的一样。刚入行的人往往误以为越老旧的东西越值钱,好像很有历史的沧桑感,其实并非如此。

《钱经》:面对如今火爆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怎样才能做到冷静面对、泰然处之?

王刚:在一件艺术品面前,要有一颗满怀敬畏的心,这样就能免于浮躁。对于一件艺术品而言,我们只不过都是匆匆过客而已。转帖

京华人 发表评论于
在王刚槌下砸了多少真品?他自己知道吗?
X723 发表评论于
古董這一行就是花錢買經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