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烂的鹰巢

打印 (被阅读 次)

拍烂的鹰巢

       最近,湾区摄友炒热一个打鸟窝点。那是Milpitas Curtner Elementary校门前,一对成年白头鹰在其中一棵红杉树上落脚筑巢,孵蛋育子。发烧友们几乎天天有人去拍照,个个都举着大炮,“咔嚓咔嚓”连拍不断。几个摄影群差不多每天都有追踪报道,“亲子照”精彩纷呈,点赞评论热闹非凡。前日周六一早,我也凑热闹与摄友们相约而至。先见雌鹰站在树尖上望风放哨,后听下面巢穴中小鹰时而鸣叫“喊饿”,时而鸦雀无声。我们猜测,雄鹰不在,应该是出去打食尚未满载而归。这场景令人联想起那句歌词“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接着,我们对“娘俩”分别拍了一阵后,坐下来边聊天边等鹰爸爸回来。当然,聊天的话题也离不开家长里短。但我的思绪一直围绕在鹰一家的单纯,人一家的复杂对比之中……
白头鹰,因头上长着白色羽毛而被命名。他们的衣食住行,生长繁衍,完全靠自然规律。雄雌依生理需求,简单相识,彼此默认,筑巢安家,交配下蛋,孵化育子。然后一个警戒看护,一个辛劳捕食,可谓天经地义,配合默契,悉心育雏,无怨无悔。但令人好奇的是,什么天道驱使,让其如此循规蹈矩,毫不偷懒?又无偿喂养且甘心情愿?理性上讲,这又是何必呢?含辛茹苦把幼崽养大,小鹰会一跃而飞,几乎再懒得回头。从此,两代毫无瓜葛,亲情关系也一刀两断。他们生存繁衍,始于自然驱使,自然形成,自然发展,再回归自然,周而复始。

       人是高级生物,享受所谓人为的亲情,素有“夫妻恩爱,白头偕老”,“隔辈肉,亲不够”,“四代同堂,天伦之乐”。但许多仅仅是愿望而已。岂不常有人讲“哪有碟子不碰碗的”?且不说美国近半夫妻因种种原因离异,人所共知的“婆媳关系”多被称为血性天敌,往往会闹得人马仰翻,势不两立。凡此等等,是否是人为悲剧?白头鹰才可名符其实“白头偕老”,因为它们头上的白羽毛天然促成,生出来后就惯常贯穿到老,一白到死。成家育子,它们更是任劳任怨,从不反悔,绝无半途而废打退堂鼓的,可谓是人类楷模。人,往往追求精神食粮,男女走到一起跟鹰的雄雌相遇截然不同。鹰是遵循自然,人却要讲条件,特别要讲身外条件,包括经济,政治,家庭背景等等。条件成为一种男女交往的无形枷锁。走到一起后,因原始基础多建立于身外条件之上,就很容易闹思想矛盾。继续难以维持的,就分道扬镳,无法象鹰一样“白头偕老”。俩人结婚,也未必象鹰一样为了繁衍,繁衍了也未必真管,真管也未必管对,管错就等于变相给孩子带来更大伤害,伤害至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然后老少皆伤。那对管孩子而言,家长何不回归自然,象白头鹰一样,让其一旦翅膀够硬就自然放飞呢?人为因素颇大的悲哀,莫过于政治取向的不同而反目成仇。一个好端端的家庭为此分崩离弃,也大有人在。但政治以及经济和家庭背景条件对白头鹰而言,毫无意义。那是人类聪明绝顶,逆向思维的附属产物。人在尽力摆脱动物本能,走向所谓文明高雅的同时,是否有些东西已开始智障人类,令是非难断,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呐?与其如此,何不象鹰一样返祖归宗?

       校前栽树,象征教书育人,特不易;树上筑巢,仅为孵蛋喂雏,很单纯。然而摄友们所热衷的不是那家雀小鸟,却是绝对的大鹰。那鹰雏一旦翅膀长硬,即可鹏程万里。希望本地的芊芊学子,借此白头鹰在校门前红杉树上筑巢之运,也能学有所成,将来如树成材,似鹰翱翔!

 

mapletea 发表评论于
Very good! Thanks for sharing.
登录后才可评论.